“DNA之父”詹姆斯.沃森认为,根据DNA结构显示,黑人是未进化人种,智力低下,

文史啊旺 2025-11-09 20:49:04

“DNA之父”詹姆斯.沃森认为,根据DNA结构显示,黑人是未进化人种,智力低下,引起广泛的争议,但他即使被剥夺了最后一个头衔,直到90岁也不改初衷,那么,他的观点是正确的吗? 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共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那年沃森才34岁。奖项表彰他们对核酸分子结构和信息传递意义的贡献。领奖后,他写了本回忆录《双螺旋》,1968年出版,卖了上百万册,里面讲了发现过程,但对富兰克林的描述挺刻薄,说她固执,还没提她的数据贡献大,这书一出就挨批性别歧视,哈佛大学出版社都先撤了,后来才换别人印。1970年代,沃森开始管冷泉港实验室,从1968年起当主任,把这个小机构搞成分子生物学重镇,重点搞癌症研究,资金翻了好几倍。1988年,他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帮忙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当头头两年,强调别搞基因专利,还推动测序技术加速。1994年他升实验室总裁,2004年退休后当名誉校长,继续指点后辈。1990年他娶了伊丽莎白·刘易斯,生了两个儿子,鲁弗斯和邓肯。他还写了《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和《避免无聊的人》,前者是教科书级别,后者是自传。2007年,他第二个把全基因组序列上网,推个性化医学。奖项一大堆,拉斯克奖、总统自由勋章、国家科学勋章、科普利奖啥的都有。他是无神论者,签过人道主义宣言,还捐钱给伯尼·桑德斯竞选。 沃森的科学贡献摆在那儿,DNA双螺旋直接开了分子生物学大门,人类基因组计划让他又立一功,冷泉港实验室在他手里从濒临破产变成全球顶尖。但这人嘴上没把门的,争议一堆,尤其是种族和智力那块儿。2007年10月,他去伦敦推新书《避免无聊的人》,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采访,直截了当说黑人平均智力比白人和亚洲人低,这差距是基因决定的。他还说非洲发展慢就是因为居民认知能力不行,外援投教育也白搭,因为“他们天生就这样”。采访一发,全球炸锅。纽约时报社论骂这是伪科学,冷泉港实验室董事会立马开会,10月18日发声明,暂停他所有行政职责,说这言论跟机构使命对着干。沃森在家接到电话,赶紧发邮件道歉,说基于数据但没想伤害人。实验室接受他辞职,他提前十年退休,79岁就退了。英国书店取消签售,剑桥大学讲座被学生堵门,皇家学会暂停他会员资格。黑人权益组织抗议,遗传学家在会议上放幻灯片,讲IQ测试偏见大,受语言和背景影响,教育资源不均就拉大差距,不能简单甩基因头上。 这事儿搁那儿十来年,大家以为他收敛了,谁知2019年1月,PBS播纪录片《美国大师:解码沃森》,90岁的他坐在镜头前,又旧话重提,说黑白智力差距是基因主导,不是环境。他耸肩说自己没偏见,就看证据,IQ测试分数摆在那儿。片子一播,推特上WatsonRacism刷屏,科学家联名信要求清算。冷泉港实验室总裁布鲁斯·斯蒂尔曼开紧急会,1月14日宣布撤销沃森所有头衔:名誉校长、奥利弗·R·格雷斯退休教授、荣誉受托人。这些是他最后稻草,办公室铭牌全拆,机构断绝一切联系。沃森儿子邓肯对外说实验室反应过头,但他没再多嘴。科学界早有共识,智力不是单基因玩意儿,是多基因加环境交互。基因组研究显示,人类族群遗传变异95%在个体间,族群间差异小得可怜,远解释不了IQ差距。跨国调查证明,给均等教育和经济机会,群体分数就拉平。种族是社会建构,不是生物事实,早20世纪就用优生学祸害人,现在没人当真。 沃森的观点站不住脚,主流遗传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批:IQ测试有文化偏差,穷地方孩子分数低是资源问题,不是脑子笨。像美国国家科学院2023年报告,直说别用种族当遗传代理,研究得说明白为啥用这标签。基因组学时代,人类更像一个大池子,变异到处散布,没清晰界线。沃森老拿测试数据说事儿,忽略教育、经济、文化这些大头。历史上,种族智力论被纳粹和殖民者拿来当借口,现在沃森这么一说,又给种族主义添柴。科学家影响力大,话出口得掂量社会后果,他没管这茬,就图痛快。2014年,他卖诺贝尔奖牌,4.1百万美元,说被当“非人”对待,后来买家退回给他。 到晚年,沃森低调了,2020年代初偶尔电话采访,还固执己见。2025年10月底,他感染住院,医生治了几天,11月6日转东诺斯波特临终关怀机构,身边儿子邓肯守着。次日清早,护士查房确认,他97岁走了。儿子发讣告,说一周前从医院转来,家人围着。纽约时报头版登他年轻照,手拿奖牌,文章讲DNA功劳大,但种族言论是污点。科学界反思他一辈子:天才没错,但忽略伦理,科学不是真空,得接地气。沃森遗产两极,DNA发现永载史册,人类基因组推了波浪,但那些言论让后辈警惕,权威不是万能钥匙,得配责任心。

0 阅读:42
文史啊旺

文史啊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