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正担心印度的,不是印度和美国联手,而是印度共产党上台。如果印共真的掌权,我们可能会见证另一个“中国崛起”! 印度共产党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早年受苏联影响,参与反殖民斗争。1930年代,党员们组织工人罢工,推动土地改革。1947年印度独立后,党分裂成印度共产党和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派,后者简称印共马。印共马强调通过选举上台,避免极端武装路线。1960年代,印共马在喀拉拉邦和西孟加拉邦赢得地方选举,形成左翼阵线执政模式。喀拉拉邦推行教育普及,识字率超过90%,医疗体系覆盖乡村,婴儿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西孟加拉邦专注农村改革,分配土地给佃农,提高农业产量。这些实践显示出印共马在地方层面的治理能力,但全国扩展面临障碍。 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的成功源于当地高识字率和社会流动性。1957年,印共马首次执政,推动土地上限法,限制大地产主持有量,将多余土地分给无地农民。教育投资让学校遍布乡村,女性入学率上升。医疗方面,建立初级卫生中心,提供免费服务,控制传染病传播。相比之下,西孟加拉邦从1977年起连续执政34年,实施“土地行动”计划,登记佃农权利,覆盖上百万农户。工业化尝试中,吸引外资建厂,但征地问题引发农民不满。印共马的这些举措改善了底层民众生活,却也暴露执行中的矛盾,如官僚作风和效率低下。 尽管地方有亮点,印共马全国影响力有限。印度多党制下,印共马席位常在议会边缘。2024年大选,印共马仅获4席,主要集中在喀拉拉邦。原因在于印度社会多样性,北方邦注重宗教议题,南方更关注发展。种姓制度根深蒂固,印共马的反种姓立场在保守地区难获支持。内部派系分歧也削弱统一行动,有的支部坚持议会路线,有的偏向激进抗议。相比巴西劳工党,印共马的参与式预算在喀拉拉邦有效,但全国推广受阻于联邦结构。 中国对印共马上台的看法复杂。从历史看,中国共产党与印共马有意识形态联系,上世纪中叶交流频繁。近年,中国共产党国际部与印共马保持党际对话,2023年交换发展经验。印共马上台可能拉近中印关系,共享左翼理念,促进经济合作,如基础设施联合投资。中国担心的是,印共马若效仿中国模式,推动快速工业化,印度经济腾飞会加剧边界竞争。边境争端未解,地区影响力博弈持续,印共马的平等主义可能挑战现有格局。 假设印共马上台全国,印度发展路径或转向计划经济元素。借鉴中国经验,优先基建,如高铁网络和太阳能项目。教育改革能提升劳动力素质,医疗普及减少贫困。中国崛起靠出口导向和外资,印度若复制,需处理多语言多宗教挑战。印共马的土地改革经验可解决农村不均,但工业化需平衡农民利益。西孟加拉邦的失败教训显示,征地不当易失民心。总体上,印共马上台会让印度更注重社会公平,潜在增长率上升,但执行难度大。 中印关系在印共马上台情景下,可能出现新机遇。中国共产党强调两国合作益处,2025年消息显示,中国共产党向印共马传递改善关系的信息。双边贸易已超千亿美元,若印共马执政,投资壁垒或降低,促进科技交流。中国担忧印度崛起冲击其亚洲主导地位,尤其南海和印太地区。印共马的国际主义或支持“一带一路”,但边界问题仍是障碍。历史显示,意识形态相似不等于无摩擦,上世纪60年代中印战争时,印共马内部就分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