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们为何不把便宜物资卖给古巴,这样既可解决古巴物资紧缺困境,又能清空咱们过剩的产品?我想说,其实古巴跟朝鲜一样,也是纯纯的无赖;跟印度一类的国家做生意,要做好对方只付定金,不付尾款的准备;跟古巴、朝鲜做生意,他们别说付钱了,能把车皮还给你就不错了。 那几年,一批批崭新的中国宇通客车陆续抵达哈瓦那,车子一驶上街头,无论当地人还是中国团队,脸上都是满满的自豪。大家都觉得,这应该是中国制造打进拉美市场的一大好事,也意味着中古关系进了一大步。 可热闹没维持多久,客车的钱却只来了个头,剩下的大部分款项被古巴直接“晾”在了那,催了半天也没回应。从满腔热情到最后的无奈,这场合作从一开始埋下了纠结的种子。 中国这边还是想着能解决点问题,于是双方又讨论过用古巴自家的蔗糖还款。按理说,古巴一直主打蔗糖出口,这事应该靠谱,但细一查,才明白光说不管用。 古巴的糖连自家饭桌都顾不过来,别说卖给中国还债了。这番“糖衣炮弹”,最后只能成了一纸空谈,让外界看清了现实。说得再好听,能力才是关键。 后来,双方又试过把中国学生送去古巴学医,想用学费抵点债。想法很美,但到了实际操作就不一样。愿意去的人不少,但学生到了后发现,古巴的生活环境完全跟事前想的不一样。 物资紧缺,吃饭都要靠中国使馆支援,就别提好好上课。中国方面看局势不对,赶紧把学生全撤回来,学费抵债这路子直接搁浅了。人还没培养成,欠账还是老样子。 事情发展到这步,大伙也明白,做买卖和帮忙都不容易,最后中国送去一批又一批大米和粮食,想着好歹要尽点人道情谊。奇怪的是,粮食虽到了古巴港口,不过基本原地踏步。 船一到港就进仓库,根本运不出去了,原因也不是天灾,是古巴连油都没有,运输彻底瘫痪,粮食干看着没人能吃上,想救急都没办法。这一幕让人彻底凉了心,也让不少企业和善意的援助方对古巴敬而远之。 古巴的这些烂账、空头承诺,并不是偶尔缺钱或者临时管理掉链子那么简单。更深的原因在于,这个国家太长时间没摸对管理的路子,产业早就没几样能拿得出手。 就算外面愿意帮忙,合作计划和协议最终也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烂在纸上。再厉害的合同,到头来抵不过连最基本运转都保证不了的基本面。 不论是靠买卖、换货,还是做教育项目、粮食援助,办法都试了,但要想让合作走下去,得本国真心改管理、改经济。否则,只要古巴的体制和信用没变化,谁来都只会被骗一次。 从前那种一厢情愿、善意满满的合作方式,估计再没人会轻易碰。要改变现状,首先得靠古巴自己。 合作不是一句话的事,说得再动听也没用,该还的钱一分不能少,承诺必须落到实处。要让别人信任你,自己先得有改变的勇气和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