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人表示中国人不要太自大,美国之所以去工业化,是因为钢铁,机电,军工,这些都是低附加值产业,进入战时,分分钟拉爆产量? 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美国的工厂大批离开本土,追随利润流向了海外。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一搬迁就给“铁锈带”地区带来了冷清和失落。 几十年过去,美国本地的制造业占比早已跌下来了,三十年前热火朝天的生产线早变成了空荡的车间。到2025年,美国制造业占经济的比重也才一成出头,比中国整整低了两倍多。 政府当然希望工厂能回来,于是搞起了层层激励措施,还专门推出芯片法案,投入巨资补贴本地制造。 可是,一面是高昂的土地和人工费用,另一面又是基础设施老化、交通不畅,再加上制造业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结果大家犹豫观望,新建工厂成了“纸上谈兵”。 数据显示,2025年光是制造业岗位就有七十多万个空着。年轻人觉得进工厂没前途,资本也不愿意冒风险投建厂房。想想都明白,光靠政策吹风,难让制造业扭头冲刺。 再来看中国,气氛完全不一样。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地区,产业链密集得像一张大网,一个订单扔进去,不到一天时间,配套的零件和样品都凑齐了。 国内机器人用量高得离谱,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高铁、手机这些高端产品,在中国能实现从小零件到成品的全流程掌控,这不是喊出来的,是靠多少工人和企业打拼出来的。 中国制造业的底子,用数据放在世界任何国家面前都算顶级。光是2024年的工业增加值,就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 美国这边,大家爱夸“军工转民用”有多能打,觉得战争一小时就能让产能暴涨。现实远比道理复杂。 和平年代,美国这些企业平时产能不高,工厂想临时转型,既要重新招工,还得重头改生产线。招工是个难题,关键工人根本招不够,技术断档不是靠人喊两句就能补齐的。 再加上很多零部件本就来自全球供应链,一旦链条出问题,光靠本地资源根本打不出高效配合。哪怕美国国防预算够高,真正能实现大规模生产、快速转换的能力其实很有限。 再说句老实话,美国被金融资本拽着走了太久,赚快钱上瘾了,工厂自然被晾在一边。中国不同,几十年里一直抓着制造业搞升级,从低端代工到产业创新,都是一步一脚印。 看着两国的制造业,一个是扎实的体系和真实的速度,另一个虽有顶尖技术,但在规模和执行力上早已被甩在后头。 现在的国际竞争,本质早已不是喊两句口号就能翻盘的事,谁能把产业链建稳、谁都是硬道理。这不是谁自己说牛就牛,得看基础、能力还有那份实打实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