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还有一个大问题很多人都没注意到,那就是乌克兰的女人将来该怎么办?战争打响三年多,大家的目光总盯在前线硝烟上,可谁留意到后方那些女人的日子? 现在去乌克兰的街上走走,满眼都是女人的身影。超市里扛着米面袋子的是女人,公园里推着婴儿车的是女人,就连街头匆匆赶路去上班的,十有八九还是女人。 以前咖啡馆里坐满了闲聊的年轻男人,现在老板都快愁哭了,压根见不着几个熟面孔。不是男人们不想待在家里,是战争把能扛事的都卷到前线去了,留在后方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整个家的担子一下全砸在女人肩上。 现在乌克兰男女比例都歪到离谱,说是 10 个成年女性里难找出 3 个年轻男人都不算夸张,适婚的姑娘比小伙子整整多出一百三十万。在一些偏远的村子,整条街逛下来,能见到的青壮年男人屈指可数,“男人消失了” 成了常态。 这可不是说男人们都逃出去了,征兵的规矩卡得死,大多男人走不了,逃出去的反倒多是女人、小孩和老人,可出去的那些女人里,三成八跑到了波兰、匈牙利这些邻国,其中六成二都说不打算再回国了。 留在国内的姑娘更无奈,想找个踏实过日子的都得靠碰运气,不少人从二十出头等到三十多,还是孤身一人。 日子总得过下去,女人只能把自己逼成 “万能选手”。以前矿场、钢铁厂这些苦活累活都是男人的专属,现在为了吃饭,女人也得下矿、抡锤子,政府都把禁止女人干危险地下活的规矩给停了。 不光如此,现在国内一半多的新公司都是女人开的,连造无人机的厂里都有三成多女员工,这比例比战前翻了快一倍。 可就算这么拼,还是得打两三份工才够活,白天在工厂拧螺丝、焊零件,晚上回家缝军服、做手工,凌晨还得爬起来伺候生病的老人。社区里的人都说,这些女人就像被拉到极限的橡皮筋,说不定哪天就绷断了。 挣的钱还根本不经花,物价涨得比工资快多了,刚发的薪水买完面包、奶粉就没剩多少,好多女人只能靠做手工、缝补衣服换点零钱补贴家用。 联合国妇女署虽说帮了十八万人,可等着要帮忙的有六百七十万,这点援助塞牙缝都不够。发电机、卫生用品、产后护理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缺,钱差着几十亿美金,可西方的援助都优先给了武器,谁真的在乎这些女人的死活。 身体累,心里更苦。好多女人的丈夫、兄弟、父亲都没了消息,眼泪只能偷偷在没人的时候掉,第二天还得笑着给孩子做饭。医院里的抑郁、焦虑病人翻着倍涨,超过四成的女人都有心理问题,可哪有时间和钱去看医生。 更揪心的是孩子,从小在炮声里长大,学校动不动就因为空袭停课,一千两百万孩子都可能落下一辈子的心理毛病,父爱长期缺位,这些都得女人一个人扛着。 生孩子更是成了奢望,现在乌克兰生育率才 1.22,连维持人口的一半都不到。战乱把医院折腾得不成样,一百个孕妇里就有二十三个保不住孩子,就算顺利生下来,也缺这少那。 联合国预测,就算仗停了,至少得二十五年才能把人口恢复到战前那样,可现在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都占了一成七还多,能干活的人从七成掉到连一半都不到,将来重建家园,还是得靠这些快被压垮的女人。 教育部延长了职业教育报名,学焊接、电子组装这些手艺的男女差不多各一半,近七万人报名,大家都想多学门技术好活下去。 社区里女人们也互相帮衬,你帮我看孩子,我帮你补衣服,可这些终究是杯水车薪。 战争还没停,日子还得熬,这些女人撑着家,也撑着整个国家的希望,可她们的将来,谁又能给个准话呢? 那些跑到国外的女人,虽说躲开了炮火,可在异国他乡也未必好过,大多只能干最底层的活,想扎根谈何容易。 留在国内的,就算熬到战争结束,面对空荡荡的街道、残破的工厂和失衡的人口结构,日子也未必能轻松。 现在能做的,也就是白天硬扛着干活,晚上抱着孩子盼天亮,至于将来会怎样,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毕竟在活下去面前,其他的都成了次要的,只是这份苦,真不知道还要吃多久。 参考资料:联合国难民署《2025年乌克兰难民报告》

驻倭华军
犹太人有办法,你管那么多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