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来了!美高院3人倒戈。 贝森特摊牌:没了关税整个国家会陪葬。 2025年11月5日,美国最高法院的听证会现场,一场足以撼动美国政治经济根基的反转正式上演。 特朗普亲自提名的戈萨奇、巴雷特等三位保守派大法官,公开站到了关税政策的对立面,与自由派大法官一同对政策合法性发起尖锐质询。 财政部长贝森特随后的摊牌更是语出惊人,直言若最高法院裁定关税非法,美国将面临最高达7500亿美元的退款黑洞,整个国家的财政体系都将随之陪葬。 这场看似突发的政治风暴,实则是关税政策长期违背经济规律、践踏制度边界的必然结果。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近百年前的1930年,胡佛政府签署《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将2万多种进口商品关税提升至历史最高水平,最高税率达60%。 这一政策直接引发全球贸易战,三年内欧洲贸易总量暴跌33%,美国工业总产值每年下降15%,成为加剧大萧条的重要推手。 罗斯福总统后来总结惨痛教训,直言高关税引发报复并扼杀投资,让美国走上了“毁灭之路”。 如今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与当年的错误如出一辙,不仅将贸易加权平均关税税率推升至20.11%的高位,远超年初的2.44%。 还将征税范围扩大到钢铝衍生产品、汽车零部件、芯片等关键领域,甚至对盟友挥起关税大棒,这种无视历史教训的政策,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隐患。 然而,这些关税成本最终没有落到外国企业头上,而是实实在在由美国本土企业和消费者买单。 美国汽车业首当其冲,福特汽车2025年第二季度因关税损失8亿美元,通用汽车损失11亿美元,斯泰兰蒂斯损失3.5亿美元,三家车企预测全年关税相关损失将高达70亿美元。 钢铁行业的困境同样严峻,美国大型钢铁生产商克利夫兰-克利夫斯公司因关税导致成本高企、需求疲软,2025年第二季度亏损4.7亿美元,被迫停产三处设施,甚至要通过出售资产挽回损失。 即便作为受保护对象的美国钢企,也面临结构性供给缺口,美国存在约500万吨钢铁板坯短缺,6月仍不得不从巴西进口75.2万吨钢铁产品,即便要缴纳50%的高关税。 钢铝关税导致单车钢材成本激增2000美元,汽车制造商被迫将产品价格提高5%—7%;50%的铜关税让电子产品与基建项目价格飙升,半导体和药品分别面临100%和200%的关税,胰岛素和仿制药价格出现两位数涨幅。 美国消费者品牌协会的数据显示,当前的关税水平已让美国家庭年均增加支出2400美元。 特朗普政府宣称的“推动制造业回流”目标,更是沦为泡影,上海美国商会2025年的调查显示,仅有18%的受访企业选择将投资转移到美国,而51%的企业更倾向于东南亚。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很简单,关税政策导致美国制造业成本大幅上涨,智库华盛顿公平增长中心测算,关税会使美国制造业成本上涨2%—4.5%,导致收入上涨停滞、裁员乃至工厂关闭。 大量资源流向美国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中低端制造业领域,造成严重的资源错配,整体生产效率不升反降。 美联储票委、圣路易联储主席穆萨莱姆早已警告,关税政策可能导致持续性通胀风险,而美国7月非农新增就业人数仅7.3万人,增长放缓幅度超过预期,印证了政策对就业的负面影响。 面对越来越大的内外压力,特朗普政府开始悄悄“松口”,用实际行动打脸贝森特的乐观表态。 美东时间9月5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豁免了石墨、钨、铀、金条等39种关键商品的关税,这些商品涵盖航空航天、医疗设备、高科技产业等多个领域,均是美国本土无法自主生产或供应不足的核心材料。 同时,政府还将氢氧化铝、部分树脂产品等8类商品纳入征税清单,并授权商务部和贸易代表办公室自行审批关税豁免,无需总统签署行政令。 这种“选择性豁免”的操作,本质上是提前为可能的败诉铺路,通过减少特定商品的关税规模,降低未来的退款压力。 曾在特朗普政府任职的国际经济事务副助理埃弗雷特·艾森斯塔特直言,政府内部已形成共识,需要降低对非本土生产商品的关税,这种转变恰恰印证了政策本身的不合理性。 这场围绕关税的博弈,早已超越了政策本身的对错,演变成对美国制度韧性和经济实力的双重考验。 特朗普亲自提名的大法官选择站在法律一边,而非党派忠诚,说明即便是在极化政治环境下,制度对权力的约束仍在发挥作用。 贝森特的摊牌,与其说是对最高法院的施压,不如说是对既成事实的无奈承认。 高盛预测最高法院将在2025年12月或2026年1月作出最终裁决,无论结果如何,关税政策造成的伤害都已无法挽回。 美国的贸易困境从来不是关税能解决的,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信息:特朗普关税遭遇“滑铁卢”,美最高法院大法官质疑其合法性 2025-11-06 10:31:26 来源: 汇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