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送到八宝山时,火化工大叫:我们不能火化总理!任何人都不准点火!无论领导怎么说,火化工没有一个人愿意去点火,大家只是不停地嚎啕大哭,根本不忍心火化总理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在江苏淮安,祖籍浙江绍兴。从小家境衰落,他早年求学天津南开学校,1917年去日本留学,接触马克思主义。1919年回国投身五四运动,在天津组织觉悟社,推动爱国活动。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欧洲与朱德等人联系,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早期党员。1922年回国,参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1924年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负责学员政治教育,推动国共合作。1927年领导南昌起义,建立人民军队雏形。随后转战广东,组织广州起义,继续革命斗争。1931年进入江西中央苏区,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参与根据地建设和反围剿作战。 1934年周恩来参加长征,任中央红军总政治委员,协调部队行动,到达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巩固北方根据地。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驻重庆开展统战工作,与国民党谈判,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期间多次赴延安汇报,处理外交事务。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斗,协调后勤保障,推动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任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主持政务院工作,制定恢复经济政策,推动土地改革和工业建设。 1954年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促成印度支那和平协议。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亚非团结。1960年代主持经济调整,恢复农业生产,推动科技发展。1972年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周恩来一生致力于国家建设和外交事务,处理复杂局面,推动多项政策落地。1976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他的工作风格注重实际,协调各方力量,留下深刻影响。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遗体安置在医院太平间。1月11日下午,灵车从医院出发,沿长安街向东行驶,抵达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场。火化场工人提前准备设备,挑选经验丰富的人员执行任务。遗体到达后,工人列队迎接。火化程序启动前,一名工人放下操作工具,跪地哭喊不能火化总理,不准任何人点火。其他工人也放下工具,围拢哭泣,没有一人上前操作。 领导上前劝说,强调遵守周恩来生前遗嘱,要求火化遗体,不保留骨灰,不占土地。工人摇头,继续哭喊不忍心动手。周恩来生前多次留下指示,强调作为普通党员,应同群众一样火化。领导反复解释,工人情绪激动,哭声不断。党支部介入,挑选优秀火化工,以党性保证完成任务。工人起身,操作员按下点火按钮。炉门关闭时,工人集体哭泣。 火化过程持续一个多小时,工人守在炉旁,没有离开。炉火熄灭后,工人收集灰烬,继续哭泣,将灰烬装入容器。这个事件反映出工人对周恩来的深厚感情,他们来自普通家庭,总理的政策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导致他们在任务面前难以自控。事后,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体现出民众对领导人的敬爱。 1月12日至14日,周恩来骨灰安置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大厅,首都各界群众四万多人参加吊唁。群众排队进入,鞠躬默哀。吊唁结束后,骨灰转至人民大会堂台湾厅,继续接受哀悼。1月15日下午,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词,回顾周恩来一生贡献。大会结束后,出席者列队绕行骨灰盒,向遗像鞠躬告别。 当晚7时30分,邓颖超和工作人员护送骨灰,从人民大会堂地下通道出发,乘车前往通县机场。抵达机场,骨灰盒上飞机。飞机起飞后,在北京上空盘旋,工作人员撒放部分骨灰。随后飞向淮安上空、黄河入海口、渤海湾等地撒放,按周恩来遗嘱处理,不保留骨灰,不建墓地。这个处理方式体现了周恩来一生的朴素作风,避免特殊化。 周恩来逝世后,全国哀悼氛围浓厚。他的外交成就,如推动中美关系,影响深远。国内政策调整,也帮助恢复经济。他的遗嘱强调火化,体现了平等理念。八宝山事件虽短暂,却显示出基层工人的真挚情感。他们平时执行任务熟练,这次却因敬仰而犹豫。这事让人们看到,总理的形象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