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南京肿瘤医院一名医生被曝光,原来在过去14年里,他偷偷为一些支付不起

文史小将 2025-11-07 18:32:05

2019年,南京肿瘤医院一名医生被曝光,原来在过去14年里,他偷偷为一些支付不起费用的病人垫付医药费,并谎称是慈善捐款,直到2019年医院进行账目检查时,这个秘密才被揭开,这位医生名叫席玮。 2019年,南京肿瘤医院的一次账目核对,揭开了一个深藏十四年的“谎言”。 这个“谎言”与欺诈无关,它来自一位名叫席玮的医生。 他的善举并非简单的个人捐助,而是将自己垫付的医药费,伪装成了虚构的“慈善项目”。 席玮第一次行善是在2005年,那时他刚刚从一名年轻医生升任主治,脸上还带着初出茅庐的青涩。 那天,他在查房时遇到了一位来自偏远乡村的癌症患者。 那位中年男人面色灰黄,穿着一件早已褪色的夹克,手里紧紧攥着一叠皱巴巴的零钱,那是他家里能凑出的全部积蓄。 面对昂贵的治疗费用,他神情黯然,嘴里反复念叨着“治不起了,回家吧”,眼神里是绝望与无力的交织。 席玮那一刻心头发紧,他知道,如果现在不劝住,这个人大概率会带着病痛离开医院,也意味着生命的倒计时提前开始。 于是,他先试着联系社会救助渠道,帮患者申请费用减免,却因各种手续复杂、额度有限而失败。 眼看病情不能拖,他做了一个决定,自己出钱帮忙。 但他没有直接拿出现金递给患者,那样只会让人觉得被施舍,反而会刺痛对方的自尊。 于是,他悄悄到收费窗口,以“医院慈善基金”的名义往患者账户里存入几千元。 等再见到那位男人时,他微笑着说:“这是医院的新项目,帮困难病人减负,你就安心治吧。” 那一瞬间,男人的眼眶红了,却没有拒绝,他只是低下头,一声不吭地连说“谢谢”。 从那之后,席玮便形成了自己的“秘密规则”。 不直接给现金,不留下名字,只通过“慈善项目”或“匿名账户”资助真正需要的人。 金额或多或少,有时一千,有时五千,但每一笔都代表着他对生命的敬意。 十四年间,他帮助的多是来自农村的贫困患者、孤寡老人或无依无靠的重病者。 这些人往往宁愿忍痛回家,也不愿接受明面上的捐助。 席玮的“谎言”让他们得以抬头接受帮助,不必背负感激的重担。 维系这场长达十四年的善意“骗局”,靠的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他骨子里那份温厚的品格与责任感。 他的家人早已习惯家中节俭的生活,老旧的手机、磨损的皮包、简单的三餐,所有节省下来的钱,都成了某个病床前默默续命的希望。 这份“谎言”背后,是医生的仁心,更是一个普通人对善良最朴素、也最坚定的坚守。 席玮的医者仁心来自他的家庭,他出生于医生家庭,从小就目睹父母不事张扬地援助病人,常常在下班后听到他们谈论病人的艰难处境。 更深刻的影响来自早年,他的姑姑因无钱医治肝癌而去世,这件事让他立志帮助此类病人。 其实,作为南京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的席玮,家境并不宽裕。 他生活极为朴素,住在城郊的老旧小区,常带饭盒上班,一件外套可以穿很多年。 他将省下的钱,投入了这份秘密的事业。 他的妻子也是一名医护工作者,对此全然理解和支持,认为这远比购买名牌实在。 这种支持,有时甚至需要共同的牺牲。 有一年临近春节,席玮将准备办年货的五千元,给了一位孤寡老人治病,导致全家那年没能回老家团聚。 这个选择,真实地呈现了“谎言”背后的分量。 2019年,这个“谎言”因医院升级电脑系统核对账目而被揭开。 财务科在病人的账单上发现了一些来历不明的“捐款”,顺藤摸瓜最终查到了副主任医师席玮。 秘密公开后,它非但没有引发负面效应,反而激发出涟漪般的积极反响。 席玮的“谎言”模式被同事们善意地复制了,医院内涌现出更多匿名捐款,许多汇款单上,都特意模仿他当年的做法,备注着“慈善捐款”。 他的方法,成了一种可供效仿的、充满温暖的“脚本”。 这个“谎言”也推动了制度化建设,受席玮事迹的触动,院方正式设立了医疗救助基金。 这个基金成立后的第一个月,就收到了全院职工二十三万元的捐款。 个人的秘密善行,最终催生了更稳定、更广泛的慈善机制。 席玮本人也从“幕后”走向“台前”,他正式加入了南京市慈善总会,希望以更规范、更系统的方式帮助更多人。 他女儿从小耳濡目染,在医院做义工,也立志从医。 席玮用一个持续十四年的“谎言”,展示了善意可以多么体贴,品格可以多么坚韧。 当这个秘密被发现时,他平静地说“医生本该如此”。 这句话与他常说的“医生的手要稳,心更要暖”互为注脚。 在充斥着医患矛盾噪音的当下,这个关于“谎言”的真实故事,无声地修复着信任,证明了总有人在默默守护着医学最初的温度。 这个“谎言”的结束,恰恰是更广泛善意传承的开始。

0 阅读:1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