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登天?其实,他能够活着回到地球就已经是万幸,在他攀登太空

巴斯历史集世界 2025-11-07 12:36:37

杨利伟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登天?其实,他能够活着回到地球就已经是万幸,在他攀登太空的过程中,濒临死亡的26秒、寂静太空中的敲门声、舷窗玻璃的裂纹。 2003 年 10 月 15 号早上 9 点,酒泉的火箭一飞冲天,杨利伟坐着神舟五号成了中国第一个摸太空的人。 屏幕前的人都在哭,觉得这是天大的突破,可没人知道,火箭刚蹿到三四十公里高的地方,突然就开始玩命抖。 那种震动不是普通的晃,是低频率的共振,专门跟人的内脏较劲,再叠加上 6 个 G 的压力,感觉五脏六腑都要被揉碎了。 杨利伟后来回忆,那 26 秒里他连动都动不了,眼都看不清,脑子里就一个念头:这下要死在这儿了。他只能在心里跟自己喊,再撑一会儿,就一会儿。地面指挥中心里的人也快绷不住了,手忙脚乱地想办法,所有人的神经都揪成了一团。 好在 26 秒之后震动突然停了,他才算捡回一条命,那种从鬼门关爬回来的轻松劲儿,这辈子都忘不了。 后来才搞明白,是火箭的振动引发了共振,这问题之前没练过,直到后来改进了技术,神舟六号之后的航天员才没遭这罪,聂海胜他们都说后来的飞行跟坐高铁似的稳当。 刚熬过去这生死 26 秒,太空里又冒出新鲜事。杨利伟在舱里总能听到一阵一阵的响声,不是叮叮当当,倒像有人拿木锤子敲铁桶,咚咚的,没个规律,白天黑夜都可能冒出来。 他趴在舷窗上瞅了半天,外头啥也没有,舱里的设备也好好的,可那声音就是时不时冒出来。那会儿他刚上太空,啥都不熟,也不敢随便跟地面说,只能自己憋着紧张。 后来过了十几年,专家才说透这事儿,根本不是啥外星人敲门,就是飞船外壳在太空里遭罪了 —— 一会儿被太阳晒得发烫,一会儿又冻到零下两百七十度,热胀冷缩之下稍微变点形,就发出了这动静。 不光是他,中美俄的航天员都听过这声音,算是太空里的常规 “噪音”。 等要回家的时候,更吓人的还在后头。返回舱冲进大气层,外头被摩擦得通红,防烧的涂层碎片哗哗往下掉,看着就揪心。 突然杨利伟发现,右边的舷窗裂了道缝。当时他心里一沉,琢磨着这回怕是要 “光荣” 了,毕竟这玩意儿要是真碎了,在大气层里根本撑不住。 直到后来落地拆开舱门才知道,裂的是外头的防烧涂层,不是舷窗本身,算是虚惊一场,但当时那种绝望,没经历过的人根本想不出来。 10 月 16 号早上 6 点多,返回舱砸在内蒙古的草原上,搜救的战士一开门,杨利伟脑子里就蹦出一句话:可见着亲人了。 那会儿他可能自己都没想到,这一趟太空之旅,不光是圆了几代人的梦,更给中国航天踩出了一堆 “坑”。 他回来之后跟科研人员一五一十地讲共振的滋味、奇怪的敲门声、舷窗的裂纹,这些细节后来都成了改进飞船的关键。 至于后来为啥没再登天,真不是因为怕了。杨利伟到现在还每周按时训练,定期考核,说自己随时等着祖国挑。 只是他的角色早就变了,从亲自上天的航天员,变成了管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设计师。他把自己那趟生死经历攒下的经验,全都用来培养新人、改进技术。 毕竟航天这事儿,不能只靠一个人拼命,得靠一代代人踩着前人的脚印往前走。他踩过的坑,后辈就不用再踩;他总结的经验,能让后来的飞行更安全。 当年他那 26 秒的共振、太空里的敲门声、舷窗的裂纹,看着是惊险,实际上是给中国航天打了针 “预防针”。没有他这趟 “趟雷”,后来的神舟飞船也不会这么稳当。 现在的航天员能舒舒服服上太空,背后全是他当年用命换回来的教训。他虽然没再自己飞,但中国航天每一次进步,都有他的影子。 说起来,这世上哪有轻轻松松的突破。杨利伟当年敢坐进那艘没十足把握的飞船,就已经把生死抛在脑后了。 能活着回来是万幸,能把经历变成财富,让更多人安全飞天,才是更重要的事。 他没再登天,可他早就成了中国航天里离不开的人,这种分量,一点不比再上一次太空轻。

0 阅读:25

猜你喜欢

巴斯历史集世界

巴斯历史集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