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圈炸锅了!中国40亿美元债遭疯抢,认购金额飙到1182亿美元,足足是发行额的30倍。 事儿是这样的, 11 月 5 号,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在香港发的债,没玩花里胡哨的套路,就分了两款,3 年期和 5 年期各 20 亿美元。 买的人是遍布五大洲啊,光是亚洲投资者就占了一半多,欧洲投资者也不少。凑了四分之一,就连美国都有 6% 的机构忍不住也下场了。 更关键的是,买家全是 “硬核玩家”,主权类资金就占了 42%,银行、保险和基金资管加起来快六成,没什么短期炒作的热钱,都是奔着长期持有来的,这信任度可不是靠宣传能攒出来的。 我前几天跟一个在中东主权基金做投资的朋友吃饭,他聊起这事直拍大腿。 他们这次直接顶格申购,用他的话说 “现在全球能同时满足‘不踩雷、波动小、回报稳’的资产太少了,中国的主权债就是其中之一”。 这话一点都不假,现在的全球债市乱得像一锅粥。 有的国家国债收益率忽高忽低,背后都是财政赤字压得喘不过气,这里就不点明是谁了,大家心里都有数。有的国家国债收益率倒是低,但低到没吸引力,存进去跟 “放银行吃活期” 差不多。 中国这两款债券刚好卡在 “安全” 和 “收益” 的黄金平衡点,信用底子硬,波动又小,难怪大家挤破头要抢。 有意思的是,这次发债不是 “一时兴起”,是 2017 年重启美元主权债发行以来的第 7 次。 摩根大通这类国际顶尖投行,连续 6 年都参与承销,能让这些 “老江湖” 一直跟着玩,本身就说明市场认这个模式。 更值得说道的是,这次发行的定价息差做到了历史最窄,说白了就是融资成本控制得特别好。 在美联储降息的大环境下,能用这么划算的价格拿到美元资金,相当于用最低的成本,给全球市场做了一次 “信用直播”,比任何评级报告都管用。 很多朋友可能会纳闷,中国外汇储备都超过 3 万亿美元了,根本不缺这点美元,为啥还要发美元债?其实这里面藏着大智慧,根本就不是为了 “借钱”。 说白了,这更像是一次 “全球信用摸底”,用全球资本市场的规则,给中国的主权信用做了一次公开的定价。 以前有些西方机构总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现在全球投资者真金白银投进来,30 倍的认购额就是最硬核的背书,比任何说辞都有说服力。 这次的利率一出来,等于给所有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定了个 “融资基准线”,以后大家再去国际市场借钱,成本更透明,谈判也更有底气。 这就像村里的老大哥先给自家产品定了个公道价,后面跟着做生意的乡亲们,自然能少走很多弯路。 香港作为发行地,这次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的。 这里是全球最大的离岸美元中心之一,债务结算系统早就跟欧洲、中东的金融网络连在了一起,24 小时就能完成交易流转,效率高到离谱。 而且,香港现在还在试点用数字人民币结算美元债,以后结算效率能再上一个台阶,相当于把人民币的技术优势悄悄嵌入到国际资本流动里,这步棋走得相当有远见。 你有没有发现,不管是个人理财还是国际投资,大家越来越看重 “靠谱” 二字。 就像我们平时找工作,宁愿薪资少一点,也想找个稳定的平台;买理财,宁愿收益低一点,也不想担惊受怕。 全球资本抢中国债,本质上就是在抢 “靠谱的资产”。 在全球经济波动的当下,稳定的发展预期、扎实的信用基础,比什么都值钱。 这种 “疯抢” 背后,是全球资本对中国经济韧性的认可,也是对稳定资产的渴求。 信用这东西,从来不是靠说出来的,是靠一次次实打实的履约、一次次透明的市场操作攒出来的。 未来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靠谱的信用、稳定的实力,永远是最硬的底气。 信息来源: 北京青年报官网——2025-11-07主权债券受热捧彰显全球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