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乌克兰和俄罗斯同时宣布 11月6日,乌克兰和俄罗斯都陆续放出了战报,两边围绕无人机的攻防战看得人眼花缭乱。乌军说11月5日凌晨,他们动用导弹、无人机和特种部队,精准打了顿涅茨克机场附近的俄军无人机基地,现场炸得挺厉害,还引发了二次爆炸;俄军这边也不含糊,6日凌晨通报说,5号夜里到6号一大早,在伏尔加格勒州拦住了大规模无人机袭击,一晚上就打下了75架乌军无人机,光在伏尔加格勒州就击落了49架。 大家或许能感觉到,这两份战报摆在一起,更像各自强调的“局部胜利”,可稍微琢磨就会发现矛盾点——乌军说端掉了俄军无人机基地,按常理俄军后续拦截能力该受影响,可俄军转头就报出“一晚拦75架”的数字。 这种信息差,其实是俄乌战场常见的“宣传策略”,不是什么新鲜事。之前国际危机研究组织做过统计,去年某段时间双方对同一时段无人机损失的通报,偏差最高能达到35%,说白了,这既是给对方的心理施压,也是给自家民众的信心支撑。 而且现在的无人机攻防,早不是零星对抗了。乌军常用的装备里,除了自研改进的“海鹰-10”侦察无人机,还有西方援助的“弹簧刀-600”自杀式无人机,后者能挂穿甲弹头,专门针对装甲目标。 这次打顿涅茨克机场附近的基地,大概率就是用这类无人机配合导弹,想敲掉俄军的“前沿感知节点”——要知道顿涅茨克是俄军在乌东的核心据点,机场周边的无人机基地,平时负责侦察乌军动向,还能随时打击乌军补给线,乌军这步棋,明显是想削弱俄军的战场主动权。 俄军这边也没放松,伏尔加格勒州不是前线,是俄罗斯本土的重要工业州,离乌东前线还有几百公里。乌军敢派这么多无人机过去,核心是想通过“远程袭扰”打乱俄军后方部署。而俄军能在该州击落49架,靠的主要是“铠甲-S1”弹炮合一防空系统,这类装备本就针对低空慢速无人机,上个月俄军还公开过,他们给“铠甲-S1”升级了火控软件,能同时锁定8个目标,拦截效率比之前提升15%。但即便拦下来不少,隐患还在——去年12月伏尔加格勒州就有无人机残骸坠进居民区,这次没报人员伤亡,可对当地老百姓来说,“头顶随时可能掉东西”的恐惧,早把安稳日子搅没了。 说到底,这些战报里的数字从来不是冷冰冰的统计,而是双方在战场上咬牙僵持的真实写照。乌军想靠打基地削弱俄军,俄军想靠拦无人机守住本土,可不管哪方的“战果”更亮眼,无人机飞过的地方,总有普通人在承受战火的牵连。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