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绝不允许把使用美国技术的光刻机,卖给中国! 中国:绝不允许把使用中国稀土的光刻机,卖给美国! 荷兰阿斯麦:你们这是混合双打吗?” 看得出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让阿斯麦这家公司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估计他们心里直叫苦...... 美国死死卡住光刻机出口的脖子,本质上是把这台“芯片印钞机”当成了科技竞争的核心筹码,生怕中国在高端芯片领域实现突破。 早在2019年,美国就把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禁止阿斯麦向中国大陆出口极紫外光(EUV)光刻机,这种能生产7纳米以下芯片的设备全球只有阿斯麦能造,三星、台积电都得靠它吃饭。 2023年制裁再加码,连深紫外光(DUV)光刻机的部分型号也被纳入管制,荷兰政府跟着撤销出口许可,阿斯麦只能停掉NXT:2050i等型号的发货,眼睁睁看着到手的订单飞了。 要知道中国曾是阿斯麦的增长引擎,2023年阿斯麦向中国交付了225台光刻机,中国市场占其总销售额的29%,第三季度中国订单更是占了全球收入的46%。 可管制生效后,2024年前两个月阿斯麦仅向中国交付32台设备,全年中国业务占比预计跌到20%左右,股价一下蒸发1300亿美元市值。 美国这波操作不仅坑了阿斯麦,连自家企业也没能幸免,英伟达曾在中国高端AI芯片市场占据95%的份额,2022年中国区营收占全球27%,但在层层制裁下,从A100降到H20的“降级芯片”最终也被禁,2025年彻底退出中国市场,活脱脱上演了“跑断腿却颗粒无收”的闹剧。 美国以为靠技术封锁就能稳赢,却忘了高端设备再精密也得靠基础材料打底,中国反手亮出的稀土牌正好击中阿斯麦的命门。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稀土储量达4400万吨,产量占全球69.2%,尤其是光刻机必需的中重稀土,中国供应占比高达99%。 一台EUV光刻机单台就要用10公斤以上稀土磁体,磁悬浮工作台靠镝和铽保证纳米级精度,镜头离不开含镧玻璃,这些材料全球90%以上依赖中国。 2025年10月中国将5种中重稀土及全产业链技术纳入严格管制,新规堪称“穿透式管控”:只要产品含0.1%中国稀土成分,哪怕在第三国加工,出口都得经中国审批。 阿斯麦这下彻底慌了,自家稀土库存只够维持8周,找替代材料要么成本飙升12%,要么精度下降30%,想用钐钴磁体替代就得重新设计结构,研发周期多18个月,月产能预计下降15-20台,一年损失高达32亿欧元。 这波反制的连锁反应更是波及全球,三星、台积电的2纳米量产计划被迫推迟,特斯拉工厂的芯片库存只够维持两周,欧洲30万辆汽车面临下线风险,德国汽车业40%零部件依赖中国稀土,经济部直言“极度担忧”。 阿斯麦前CEO温宁克早预警过“孤立中国只会逼其自主创新”,如今这话成了现实。 美国的封锁反而激活了中国的自主研发,中芯国际在不依赖EUV的情况下实现了接近7纳米制程的性能,14纳米先进制程出货占比已达35%,新建两条12英寸生产线月产能35万片,全年产能利用率保持95%以上。 上海微电子、芯上微装在光刻机赛道持续突破,国望光学推出可用于14纳米工艺的深紫外曝光系统,清华大学稳态同步辐射极紫外项目获得37亿欧元资金推进,2025年中国本土光刻设备覆盖率已从2022年的15%升至35%。 连配套设备也跟上了,中微半导体的5纳米刻蚀机打入台积电供应链,龙头企业刻蚀机一年卖500台,订单排到2026年。 全球供应链也在这场博弈中悄然重塑,日本尼康、佳能趁机专攻不受管制的成熟制程DUV,2024年日本对中国半导体设备出口暴涨82%,创2007年以来新高,尼康推出的i-line光刻机比佳能便宜20%-30%,佳能在上海增派50%技术人员负责维护,但这只是暂时填补空缺,中国自主替代的势头已不可逆转。 这场拉锯战清晰地证明,“脱钩断链”没有赢家,美国的制裁逼走了自己的企业,阿斯麦在夹缝中损失惨重,而中国在封锁中走出了自主之路。 阿斯麦CEO富凯公开担忧“中国弃用其设备并实施稀土反制”,其实早已说明问题:在技术高度交织的今天,靠单边制裁只会撕裂产业链,唯有开放合作才能让所有参与者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