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美国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4日,美国正式进入“停摆”状态

源源谈国际趣事 2025-11-06 18:58:46

果不其然! 美国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4日,美国正式进入“停摆”状态35天,这已经是美国历史上第35天的“停摆”,同样追平了美国历史上“停摆”的最长纪录——35天。 华盛顿的街头依旧平静,但白宫外的气氛早已凝重。媒体镜头里,联邦雇员排队领取免费餐食,政府机构大门紧闭。 据报道,本轮停摆始于10月初,原因是国会没能及时通过2025财年拨款法案。民主共和两党吵得不可开交,最终让政府的“钱包”彻底干瘪。 现在,超过80万联邦雇员处于无薪休假状态,经济损失初步估算就超过30亿美元。 这一切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被掩盖许久的旧病复发。这场停摆不是意外,而是美国体制疲态的又一次爆发。 从制度设计上看,美国政体原本就充满制衡和平衡,但如今却变成了拉锯与对抗。政策谈不拢,结果总是由民众埋单。 其实,类似的情形2018年底就发生过。当时因为边境墙拨款问题,两党互不让步,政府停摆同样持续了35天。 六年过去,本轮争斗的焦点依旧是拨款法案。2025财年预算总额高达1.5万亿美元,可关键问题卡在移民政策上。 共和党坚持增加边境巡逻资金,甚至准备削减医保开支来凑预算,而民主党则死守社会福利底线,不愿妥协。 两党已经进行了超过50轮闭门谈判,却依旧毫无共识。国会投票几乎完全按党派划线,党派投票率高达95%。 这说明议员们眼里不是国家利益,而是自己选区的支持率和中期选举的筹码。 美国的政治已经变成了“零和博弈”。两党互相牵制,谁也不愿让步,谁也不想背锅。 民众的疾苦在他们的算盘上,成了最不重要的数字。选战逻辑支配了政策逻辑,治理能力因此打了折扣。 而政治斗争越激烈,受苦的总是最普通的老百姓。比如,食品补贴项目全面中断,约4000万依赖SNAP项目的民众顿时失去了基本保障。加州的食品银行排起了长龙,很多人是第一次来领食物,尴尬又无奈。 医疗方面同样告急。医保程序停摆,报销流程延误,许多家庭的看病支出直线上升。 科罗拉多州出现了供暖补贴停发的情况,一些低收入家庭在秋末的寒潮中只能靠临时庇护所过夜。 这些民生问题正形成连锁反应。经济上的不确定性让企业不敢扩张,消费者信心下降,社会焦虑感加剧。 街头乞讨者变多,治安状况正在恶化。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到近十年最低点。 在这种背景下,国际社会也开始重新审视所谓的“美式民主”,数据显示,美国的全球信誉度在这轮停摆期间下降了整整10个百分点。 在全球治理需要共识与稳定的当下,一个关键经济体频繁“关门歇业”,难免会动摇国际市场的信心。尤其在气候变化、能源合作等国际议题上,美国的缺席带来了真空。 经济层面更是伤筋动骨。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测算,这次停摆将直接导致全年GDP下滑0.5%,相当于100亿美元的直接损失。 连锁反应更可怕,中小企业现金流紧张,尤其是依赖政府合同的小公司,几乎进入“休克”状态。 历史反复证明,美国半数以上的政府停摆都源自拨款僵局。2013年的那次,是医保法案;2018年,是边境墙;如今又是移民政策。 问题的面貌在变,本质却始终没变:党派优先,而不是国家优先。 专家指出,美国的两党制度原本是为了形成制衡,但如今却变成了相互掣肘。政策推动几乎完全依靠选举利益驱动,结果就是“治理失能”。 在全球稳定性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内部混乱无疑削弱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更关键的是,像气候变化这种需要长期战略协作的议题,正在被短期政治利益压制。这不仅仅是美国的问题,也在影响整个世界。 美国的制度困境或许已经走到了“非改不可”的临界点。再这样下去,不只是经济和民生,连国家声誉都可能一并崩盘。 治理不是舞台剧,更不是政党表演,而是实打实的责任和担当。 如今,美国的停摆还看不到尽头。谈判还在继续,各方都在“演讲多于实干”。而联邦政府的大门继续紧闭,民众的等待也在继续。 治理的本质是解决问题,不是制造问题。如果一套制度无法回应现实,那问题就不是出在执行力,而是出在机制本身。民众的耐心不会无限,国家的信用也无法反复透支。 这次35天的停摆,很可能不会是最后一次。美国要想从根本上走出这个“周期性失灵”的困境,或许需要的不只是一次谈判,而是一次真正的制度性反思。

0 阅读:0
源源谈国际趣事

源源谈国际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