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的意思,俄罗斯终于懂了。俄专家怒斥中方的中立立场,暗示普京或转向美国结盟,背后隐藏的真正战略与俄罗斯的困境! 要理解这一言论的背景,得先看清俄罗斯当下的艰难处境。俄乌冲突已持续近四年,俄罗斯的经济压力肉眼可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 月发布的数据,俄罗斯 2025 年的 GDP 增速预计仅为 1.1%,而军费开支却占到 GDP 的 6.8%,相当于每年要拿出近 700 亿美元投入战争。 西方的制裁还在加码,欧盟今年 9 月新增的对俄制裁清单,覆盖了俄罗斯近 80% 的半导体进口渠道,导致俄军装备的无人机、精确制导武器生产出现严重短缺。 更棘手的是能源出口 —— 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量从冲突前的每年 1500 亿立方米骤降至 300 亿立方米,虽然转向亚洲市场填补了部分缺口,但亚洲买家的议价能力更强,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均价较欧洲市场低了 23%,直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在这样的困境下,俄罗斯对中国的期待远不止 “中立”。冲突初期,俄罗斯曾希望中国能提供更多 “实质性支持”,比如加大能源合作、增加关键物资供应等。 中方虽然保持了与俄罗斯的正常经贸往来 ——2024 年中俄贸易额突破 2400 亿美元,中国连续 14 年成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但在军事、外交层面始终坚持中立,既不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也不在联合国安理会公开支持俄罗斯的立场。 而 “暗示转向美国结盟” 的说法,更像是俄罗斯在困境中的一种战略试探。卢金在文章中提到,“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本质是为了遏制中国,若俄罗斯能在部分议题上与美国达成妥协,或许能为自己争取喘息空间”。 这种观点并非个例,俄罗斯国内确实有一小部分精英认为,美国的核心对手是中国,而非俄罗斯,只要俄罗斯愿意在乌克兰问题上做出一定让步,比如接受 “冻结战线” 的提议,美国就可能放松对俄制裁。 甚至有匿名的俄罗斯官员向媒体透露,今年 9 月美国中期选举后,俄方曾通过第三方渠道向美方传递 “愿意对话” 的信号,只是未得到明确回应。 不过,这种 “转向美国” 的设想,从现实来看几乎难以实现 —— 美国对俄罗斯的敌视已深入政策层面,即便俄罗斯做出让步,美国也未必会放弃遏制俄罗斯的战略,毕竟在北约东扩、能源控制等问题上,双方的核心利益冲突无法调和。 这种立场看似 “两头不沾”,实则是最符合当前国际局势的选择 —— 既避免了卷入战争,也为未来推动和谈保留了空间。俄罗斯专家之所以 “怒斥”,本质上是因为俄罗斯当前的困境让他们对 “盟友支持” 的期待过高,没有完全理解中方 “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 的外交原则。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 “转向美国” 的说法,与普京政府的实际行动存在明显矛盾。就在卢金文章发表的同一天,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将与中国在明年上半年举行 “海上联合 - 2026” 军事演习,演习区域包括日本海和东海,这是自 2021 年以来中俄规模最大的海上联合演习。 此外,俄罗斯还在推进与中国的北极航道合作,计划在 2030 年前将北极航线的货物运输量提升至每年 8000 万吨,其中大部分货物将由中国企业承运。 这些动作都表明,普京政府并未放弃与中国的战略协作,所谓 “转向美国”,更可能是部分专家的个人观点,或是俄罗斯在谈判中向中方施压的一种策略。 俄罗斯的真正困境,在于如何在不放弃核心利益的前提下打破僵局。一方面,俄罗斯无法接受乌克兰加入北约,也不愿放弃对克里米亚的控制;另一方面,长期战争带来的经济、民生压力已让国内民众不满情绪上升,今年 10 月俄罗斯多地爆发的 “反战游行”,就是明显的信号。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既需要中国的经济支持,又希望中方能在外交上更 “挺俄”,而中方的中立立场,恰好戳中了俄罗斯这种 “两难” 的痛点。卢金的文章,其实是俄罗斯这种内心焦虑的外在表现 —— 既想抱怨,又不敢真的与中国疏远,只能通过 “暗示转向美国” 来寻求更多谈判筹码。 目前,中俄双方都在努力维持关系的稳定。中国外交部在 11 月 6 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俄关系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受第三方干扰,将继续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推进各领域合作”。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也回应称,“个别专家的观点不代表政府立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依然稳固”。这些表态虽然缓解了外界的担忧,但俄罗斯的战略困境并未消失,未来如何在中美俄的复杂博弈中找到平衡,仍是普京政府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 信息来源:亚历山大・卢金专栏文章,俄罗斯《独立报》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