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更换策略,让俄罗斯焦头烂额,看不下去的普京,下达了一条命令 之前好长一段时间,乌克兰军队主要都在东部和南部战线抢阵地。就算有西方给的重型武器帮忙,他们也很难在俄军修的坚固防线前打出血路,反而损兵折将,丢了不少装备。 泽连斯基明显看出这种消耗战撑不下去,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乌军的重心就变了。他们用无人机、巡航导弹,还有特种部队渗透的办法,频繁袭击俄罗斯本土和克里米亚这些地方的关键设施。 这些袭击不追求杀多少人,就专门打变电站、输油管道、铁路枢纽和炼油厂这些要害。每次袭击都会让局部地区能源断供、交通瘫痪,或者炼油产能下降,直接影响到俄罗斯老百姓的生活,还有前线的物资补给。 比如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一座大型炼油厂,就被无人机炸得爆炸了。这害得周边三个州的汽油供应暂时不够了,只能启动应急储备。 克里米亚有一段铁路干线被袭击后,俄军往前线运弹药的时间都耽误了快两天。这种专打要害的袭扰战术,让俄罗斯防都防不过来。它不光分散了前线的作战兵力,还让一些地区的民众慌了神,给俄罗斯政府带来了不小的内外压力。 泽连斯基突然换了打法,俄罗斯现有的防御体系有点扛不住了。俄军虽然在边境和关键设施周围装了防空系统,但乌克兰用的小型无人机又便宜、目标又小,很容易就突破了传统的防空网。 而且交通和能源设施到处都是,想做到全方位防护根本不现实。前线俄军为了应付正面战场,已经投进去不少精锐兵力。要是调兵回本土防守,前线战斗力又会下降。 这种左右为难的情况,可把俄罗斯高层愁坏了。之前好几次临时派现役部队去守关键设施,效果都不怎么样。最后普京下定决心,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11月4日那天,他正式签了修订国防法和兵役法的法律,明确说可以凭总统令征召预备役人员,专门用来保护关键设施和其他重要的民生设施。之后俄军也直接说明,这些预备役人员的核心任务,就是守好能源、交通和炼油厂这些重点目标。 普京这次签的法律,可不是临时抱佛脚的办法,而是早就想好的一套完整安排。就说预备役人员的构成吧,俄罗斯早就做了准备。之前他们把士兵的预备役年龄上限从50岁提到了55岁,低级军官和中级军官的预备役年龄上限,更是分别提高到60岁和65岁。 这意味着更多有军事技能的退役人员都能被召回来,而且这些人大多都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有的甚至参加过之前的军事行动。他们能快速形成战斗力,不用像新兵那样花长时间训练。 俄军总参谋部组织动员总局的负责人齐姆良斯基也特意说明,被专门征召的预备役人员不算现役军人。 他们主要从曾在军队或其他安全机构服役、自愿签了预备役合同的人里选,而且明确说了不会派他们去参加特别军事行动。这个规定既打消了预备役人员的顾虑,也能让他们专心搞本土防护。 为了让预备役人员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俄罗斯还学了在叙利亚打仗的经验,给守关键设施的部队配了一套分层防御的装备。远程有S-400防空系统当第一道防线,负责打远处过来的空中目标。 中近程有“山毛榉”“铠甲-S1”这些防空系统,专门对付巡航导弹和无人机这类小型目标。其中“铠甲-S1”是弹炮一体的防空系统,还能保护S-400这些大型防空装备的安全。 近距离就用“石勒喀河”自行高炮和“黄蜂”火箭发射装置,消灭那些低空冲过来的目标。地面防护方面,像堪察加半岛的关键基地那样,配了升级后的BMP-2M步战车。 这种战车不光有30毫米自行火炮和反坦克导弹,还能通过数字化电台跟指挥部实时联系,获取无人机和地面部队的情报。必要的时候,它还能给航空兵和炮兵指引打击目标,越野性能也够用,能应付复杂地形下的机动防护。 与此同时,俄罗斯还在重点设施周围抓紧修防御工事。比如有些炼油厂和能源枢纽,就修了钢筋混凝土的防护掩体。这东西既能挡普通炸弹,也能扛住高强度打击,给设施本身加了层“安全锁”。 普京这次出面,背后还有更深的考虑。一方面,关键设施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俄罗斯老百姓的生活稳定,还有打仗的底气。能源出口是俄罗斯的经济支柱,交通干线是运物资的命脉,炼油厂则关系到军用和民用燃油的供应。 这些设施要是一直被破坏,不光会影响民众生活,还会动摇前线的后勤保障根基。调预备役守这些设施,就是要守住俄罗斯的“生命线”。另一方面,泽连斯基的新打法,本质上是想通过袭扰本土来削弱俄罗斯的打仗意志。 普京签法律加强防护,也是在给乌克兰传个明确信号,这种袭扰动摇不了俄罗斯的决心。这同时也是对西方一直给乌克兰送无人机等装备的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