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两架坠毁南海的飞机原因已明确,不是电磁攻击,也不是“南海魔咒”,而是……美军自己找的麻烦。这事儿说白了,真不稀奇。两架飞机,一架“海鹰”直升机,一架“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前后脚掉海里,时间差不到一小时,位置也没差多远。你说巧不巧?可别再扯什么神秘武器、电磁攻击了,听着像评书,唬唬外行还行。 所谓的“电磁攻击”,美军自己后来的调查报告里提都没提,要是真有这回事,以美军的性子早就大张旗鼓渲染了,哪会藏着掖着?至于“南海魔咒”,更就是无稽之谈,这片海域每天过那么多船、飞那么多飞机,别人都好好的,怎么就偏偏针对美军? 其实稍微想想就明白,舰载机起降本身就被称作“刀尖上跳舞”,哪怕0.1秒的分心、一个微小的机械故障,都可能酿成大祸,美军这两架飞机摔得看似蹊跷,实则全是早有预兆的必然结果。 根子首先就出在那离谱的训练强度上。当时执行任务的卡尔·文森号航母,在南海那阵子简直是连轴转,舰载机起降跟赶集似的,忙得脚不沾地。美国海军学会新闻网后来披露过一组数据,光是事发前一周,这艘航母日均出动舰载机就超过70架次,这个强度早就超出了航母正常的作战负荷。 为了撑场面搞“自由航行”,五角大楼的官僚们天天在后面催进度,恨不得让航母24小时都保持高强度威慑状态,可他们压根不管前线人员扛不扛得住。 有美军内部人员偷偷跟媒体透露,那段时间机组人员连续一周每天睡眠时间都不足4小时,地勤人员更是连轴转维护战机,累得站着都能打盹,这种“透支式”训练,表面上看气势汹汹,实则是在拿装备和人员的安全开玩笑。 正常情况下,这种高风险训练得保证人员精力充沛、装备状态完好才能搞,可美军倒好,在人员极度疲劳、装备长期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硬上,这不就是逼着出事吗?果不其然,“超级大黄蜂”的飞行员在事后调查时就隐晦表示,当时已经极度疲劳,操作时反应速度明显下降,好多本该注意到的细节都漏了过去。 人员扛不住,装备更是早就“病入膏肓”。这次出事的“超级大黄蜂”战斗机,看着名字挺唬人,其实骨子里是上世纪90年代的技术框架,虽说这些年一直在升级电子战和雷达系统,但其气动设计和机身结构早就跟不上高强度使用了。 美国海军内部一份2023年的报告就明说,F/A-18系列战机的“结构裂纹率”已经超过预期水平的三倍,意思就是每三架里至少有一架存在潜在的结构隐患。 再加上南海高湿度、高盐度的环境腐蚀,机体金属疲劳、液压系统老化的问题只会更严重。而搭载这些战机的卡尔·文森号也好不到哪去,虽说不算最老的,但也服役几十年了,零部件短缺是常有的事,很多故障都是拆东墙补西墙,把其他退役航母的旧零件拆下来拼凑使用,这种“凑活”的状态,出事只是时间问题。 最让人看笑话的是美军出事后的甩锅操作。事故刚发生,五角大楼发言人就先跳出来放风,暗示“可能遭遇不明电磁干扰”,试图把锅甩给外界;见没人信,又改口说“南海特殊地理环境影响导航”,硬是把责任推给大海。 结果没过多久,美军自己的调查报告就把这些谎言戳得稀碎——明确写着事故原因是“机械故障叠加人为操作失误”。这操作跟小学生考砸了怪笔不好使、怪桌子不稳有啥区别? 其实这两架飞机摔得一点都不冤,往深了说,这根本不是孤立的事故,而是美军整个体系老化、管理滑坡的集中体现。这些年美军总想着当“世界警察”,在别人家门口耀武扬威,为了彰显所谓的“霸权存在”,一门心思搞高强度军事活动,却把装备维护、人员休整这些基础保障抛到了脑后。 美军原本计划用F-35C取代老旧的“超级大黄蜂”,可F-35C的舰载适应性迟迟不达标,只能让老战机硬撑场面,这“过渡期”一拖就是十年,坠机率飙升也就成了最直观的后果。 说穿了,这一切的背后都是霸权思维在作祟。美军总以为凭着自己的军事实力,就能在全球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却忘了再强大的力量也经不住无节制的透支。在别人家门口搞“武力展示”,搞“自由航行”,看似威风凛凛,实则是把自己逼到了极限。 这跟当年在阿富汗搞“闪电战”,最后却灰溜溜撤军的道理一模一样——总想着用武力拿捏别人,结果连自家的装备和人员都管不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现在美军的日子更不好过了,调查报告出来后,五角大楼虽说嘴硬着不承认体系问题,但私下里已经开始紧急调配零部件,还逼着军工企业加快新装备研发。 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装备老化、管理混乱这些沉疴积弊,哪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要是还抱着霸权思维不放,继续在别人家门口瞎折腾,下次掉海里的,可能就不止是两架飞机那么简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