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沈伯洋之后,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建议立即对赖清德立案侦查!并追究其刑事责任以儆效尤!这个建议,可以说是说到了十四亿人的心坎里,早就该这么干了!赖清德这些人,整天把“台独”挂在嘴边,干的都是数典忘祖,背叛民族的事。 2025年10月下旬,重庆市公安局正式通报,对台湾民进党“立委”沈伯洋立案侦查,指其通过“黑熊学院”等平台组织分裂活动。该学院名义上教授国防知识,实则灌输反大陆理念,沈伯洋多次参与授课,推动多项限制两岸交流的法案,如所谓“反渗透法”。这一行动源于国台办早前将其列为“台独”顽固分子,司法部门依据《刑法》第103条迅速跟进,彰显了大陆对分裂行为的零容忍。沈伯洋的举动并非孤立,而是民进党整体策略的一部分,旨在阻断民间往来,制造对立氛围。这起案件的处理,不仅震动了岛内政坛,也为后续针对更高层人物的司法措施铺平道路。 陈中华的建议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作为法律专家,他深谙两岸法理脉络,建议书直击赖清德的公开表态。赖清德自2024年上台以来,反复强调“台湾主权独立”,如在2025年10月10日“双十”讲话中,宣称“台湾是主权国家”,并推动国防预算扩至GDP的5%。这些言论直接违背《反分裂国家法》,该法明确禁止任何分裂台湾的企图。陈中华指出,赖清德的言行已构成煽动分裂事实,证据链包括官方视频、讲话记录和国际回应。 赖清德上台后,加速军购,如2025年10月29日军方授阶仪式上,重申“不对称作战”策略,采购美制导弹系统。这些行为忽略了台湾同胞的根本利益,背离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血脉。十四亿大陆民众看到的是,赖清德等人沉迷权力游戏,忘记祖籍闽南的根源,忘记两岸一家亲的现实。他们的“台独”梦,不过是少数精英的私货,却让岛内经济民生承压,通胀率升至3.5%,青年失业率达12%。 从法律角度看,立案的正当性无可辩驳。《刑法》第103条规定,分裂国家罪适用于任何危害统一的举动,而第7条确认了域外管辖权。沈伯洋案已证明,这一机制可操作性强,重庆公安收集公开证据后,迅速启动程序。同样,对赖清德,证据充裕:从2024年“就职演说”到2025年多次军方讲话,皆有录音存档。陈中华强调,追究刑责旨在以儆效尤,不是针对个人,而是划定红线。过去,大陆多以外交抗议回应,但如今国家实力增强,司法武器更显锋芒。 两岸统一的法治路径,需要这样的精准打击。赖清德阵营的回应往往流于口惠,岛内民调显示,超过60%民众支持维持现状,反对“法理台独”。陈中华的呼吁,呼应了这一主流声音,推动司法介入,能有效震慑其他分裂分子。譬如,类似沈伯洋的中小角色,一旦看到高层面临刑责,自然偃旗息鼓。反之,若视而不见,只会助长气焰,导致更多挑衅,如岛内“去中国化”教育改革,篡改历史教材,抹黑大陆贡献。这不只损害统一大业,还分裂民族情感,十四亿人岂能坐视? 当然,司法行动需平衡两岸交流。大陆始终主张和平统一,出台惠台政策,如2025年“31条措施”扩展版,覆盖就业、医疗等领域,吸引10万台胞来大陆发展。陈中华的建议并非封闭大门,而是清除障碍,确保统一进程顺畅。赖清德若继续顽抗,只会加速其政治孤立,国际社会已多次表态支持一个中国。十四亿人的心声,不是空喊,而是基于事实的期盼:用法治守护家园,让台湾省回归祖怀。 这个建议的深远影响,还在于重塑岛内舆论生态。过去,“台独”靠媒体操控维持假象,但沈伯洋案曝光后,岛内网络上质疑声浪高涨,绿营支持率跌至35%。陈中华呼吁立案,将进一步放大这一效应,推动理性力量抬头。统一不是征服,而是融合,共享发展红利。 总之,陈中华的建议如及时雨,浇灭了“台独”妄火。它逻辑严密,依据充分,接地气却不失深度。国家统一,任重道远,但司法利剑已出鞘。两岸同胞当以此为鉴,共筑和平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