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根据韩国媒体透露的消息,韩国总统李在明已经基本确定将于2026年的4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那么如何看待李在明这次潜在的对华访问?以及又为何选在4月呢?首先,它恐怕是中韩关系完全恢复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韩关系的发展轨迹,总是与外部环境紧密交织。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合作迅猛推进,韩国已成为中国重要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过3000亿美元。这份经济纽带,本该是双边关系的基石,却在2017年文在寅访华后一度面临考验。那次访问,正值萨德事件余波未平,文在寅携经济代表团赴华,双方签署多项协议,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深化。韩国企业借机进入中国西部市场,重庆等地成为合作热点。这次互动,不仅修复了互信裂痕,还为后续文化和科技交流铺路。韩国化妆品和半导体出口随之回暖,体现了务实外交的成效。 尹锡悦上台后,中韩关系却步入低谷期。2022年至2025年,他的执政路线明显向美日倾斜,强调韩美同盟优先,这直接导致双边高层互动锐减。萨德部署遗留问题未彻底化解,韩国加强与美日联合军演,引发中方关切。经贸领域,韩国钢铁和汽车出口遭遇壁垒,2023年双边贸易增速降至个位数。韩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投资项目延宕,供应链中断频发。尹锡悦的政策选择,虽旨在强化安全保障,却忽略了经济现实。韩国对华出口占比高达25%,任何摩擦都放大国内压力。民众对物价上涨不满,街头讨论中韩贸易的呼声渐高。这种低谷状态,不仅削弱了韩国在区域事务中的话语权,还让东北亚格局趋于刚性。尹锡悦任内,中韩元首未实现互访,外交资源更多投向华盛顿和东京。 李在明接任总统后,中韩关系迅速回暖迹象显现。他上任伊始,便公开强调对华务实合作,避免尹锡悦时期的极端倾斜。2025年11月1日,中国访韩期间,两国元首在庆州会晤,签署多项经贸协议。这次互动标志着高层沟通渠道重开,李在明表示愿推动双边关系向战略合作升级。韩国媒体广泛报道,称此访为中韩关系注入新动能。经贸恢复成为焦点,双方同意优化供应链,韩国半导体和电池产业获利明显。文化交流也重启,K-pop团体赴华巡演计划提上日程。李在明访华安排的确定,进一步巩固这一势头。它不仅是礼节性互访,更是韩国调整外交重心的信号。八年空白后,韩国总统重返中国,将重塑双边互信基础。韩国企业界翘首以盼,期待访问期间敲定更多投资协议。 从东北亚视角看,李在明访华将重塑区域外交格局。韩国当前面临美日双重压力,美国经贸要求日益严苛,日本在历史问题上频发摩擦。高市早苗等政客的右倾言论,加剧日韩关系紧张。尹锡悦时期,美日韩三边同盟加速“同盟化”,联合军演常态化,韩国卷入其中,外交空间受限。李在明上台后,韩国开始战术调整,强调多边平衡。他访华,将拉近中韩距离,缓和周边环境。中国借此机会,可推动区域稳定,拆解美日韩框架的刚性。韩国在东北亚的作用,本就关键:它连接半岛事务与大陆经济。李在明行程或触及朝韩和解议题,推动朝鲜融入区域机制。这对东北振兴意义重大,沈阳等地工业园区可获新订单。特朗普同期访华,放大这一效应,美中韩三方对话平台或成形。韩国企业供应链重构,将受益于中韩合作深化。整体而言,这次访问打开东北亚共赢窗口,韩国从中获益最大,避免了单一依赖的陷阱。 东北亚各国需反思:合作而非对抗,方是出路。中国周边外交的包容性,为韩国提供了机遇。李在明选择务实路径,值得肯定。这次潜在行程,预示中韩关系步入新阶段,区域和平前景更明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