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还有底牌吗 各位全球观察员,一早来吃个国际时事的瓜。 就在10月24日,川普登上“空军一号”,开启了他的亚洲之行。 他这趟先去的三个国家是马来西亚、日本、韩国。 但全世界都知道,真正的“大戏”压轴在10月30日——在韩国釜山和中方举行的一场会晤。 但有意思的是,这都快到了,咱们这边还没点头说这事一定能成。 而美方这边放风说,这次双方的目标不是“破冰”,而是“管理分歧”。 翻译一下就是,想方设法,避免11月1日那场“145%关税风暴”真的砸下来。 这哪是传统的外交啊,这就是摆在台面上的赤裸裸交易。 而川普的筹码早就明牌了:大豆、芯片、稀土、芬太尼…… 但真正决定这事成不成的,也不在釜山的谈判桌,而在华盛顿的日历。 川普团队把中美会晤安排在最后,绝对是精心算计过的: 先访马来西亚,见证泰柬停火——立马给自己贴上“和平缔造者”的标签。 再见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敲定天价投资、推动日本增加军费——巩固印太盟友圈。 最后到韩国,跟咱们谈完立马闪人回国 连后面的APEC正式峰会都不参加了 看出来没?这种“速战速决”的模式,暴露了他这趟亚洲之行的真实意图: 川普不是来开会的,是来“交作业”的。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总统需要向谁交作业? 答案显而易见:为了2026年中期选举的选民。 川普太需要一张“外交成果”的照片了,哪怕只是摆拍个五分钟的握手。 而咱们这边,显然是看透了这位“懂王”的套路——所以才迟迟不确认会晤,这样才能把谈判的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谈判:只有交换,没有共识 假如这次会晤真能谈成,大概率会达成的也是一个“临时协议”,比如: 中国恢复采购**美国大豆、波音飞机; 美国部分放松**高端芯片对华出口限制; 中国放宽稀土磁体等关键矿产的出口管制。 但上面这些,大概率都不会有啥长期承诺,全是短期能看见数字的交换。 这套路眼熟吗? 跟2020年第一阶段协议简直一模一样,但那次,美方公布的采购目标也只完成了60%左右。 更讽刺的是,美国自己也从未完全履行其“降低关税”的承诺。 在川普眼里,“协议”从来不是必须遵守的契约,而是可以随时撕毁、下次再用的谈判工具。 现在,他甚至还在翻旧账,搞什么“履约调查”,目的就是给新一轮加税找借口。 所以,在这咱可以提前预测一波: 无论10月30日的会晤最后举没举行,川普回国后,大概率会宣称自己“取得了重大进展”。 因为对他而言,这场亚洲之行就是为了赢得镜头和选票的一场秀。 但川普可能还没完全明白,世界早就不是他刚打贸易战时的那个世界了: 我们不再被动接招,而是有了更多的反制筹码和战略定力; 美国的盟友也不再盲目跟随,各有各的小心思; 国际市场也不再轻易相信“川普乐观”带来的短期利好了。 所以,全世界还会不会为川普的这套“交易秀”持续买单? 历史,终会慢慢给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