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港独”、“台独”,为啥大家没听说过澳独?很简单,因为葡萄牙给予1981年之前出生的所有澳门人及其后代葡萄牙护照。 先说葡萄牙管澳门,跟英国管香港根本不是一回事。当年英国抢香港,是实打实要了 “割让” 主权,把香港当成自己的海外领地往死里薅。 可葡萄牙不一样,1887 年签条约只拿到 “永驻管理” 的权利,说白了,澳门的主权从来没离开过中国。1974 年葡萄牙国内变天,康乃馨革命推翻了独裁政府,转头就宣布放弃所有海外殖民地。 人家压根没把澳门当成必争之地,1979 年跟中国建交时,干脆利落地承认 “澳门是中国的,以后要还回来”。 没有了 “殖民 vs 回归” 的对抗,澳门就少了很多撕扯。反观香港,英国直到最后还在搞小动作,故意制造身份撕裂,给后来的乱局埋了坑。而澳门在回归前几十年,就已经确定了 “要回家” 的大方向,大家心里有数,自然没人瞎折腾。 1981 年那纸葡萄牙国籍法,确实是关键一步,但它不是 “分裂的温床”,反而成了 “定心丸”。法案明明白白写着,1981 年 11 月 20 日前在澳门出生的人,还有他们的后代,都能申请葡萄牙护照。 这一下,给澳门人多了个选择:想出去闯荡的,拿着护照能畅行海外;想留在本地的,照样过自己的小日子。 要知道,回归前澳门就有 13 万多人拿到了葡国身份,占当时人口的一大半。华人拿了护照,还是照样过春节、拜祖先,心里认的还是中国; 土生葡人本来就是中葡混血,有了这层身份,更不用纠结 “该归哪”。这政策没制造对立,反而让大家都找到了归属感,谁还会为了个虚无的 “独立”,放弃到手的便利 再看澳门的人,从根上就没给 “独立” 留空间。回归前,澳门 95% 以上都是华人,土生葡人只占 3% 左右。华人街坊们不管是潮汕籍、广府籍,都守着中华文化的根:春节要贴春联、中秋要吃月饼,宗族祠堂一直都在,粤语从来都是主流。 土生葡人更有意思,他们说着流利的粤语,吃着葡式烤乳猪也爱喝早茶,身份认同本身就是 “融合”,不是 “对立”。 你想,绝大多数人都认自己是中国人,少数族群也习惯了 “中西混搭” 的生活,谁会吃饱了撑的去搞 “独立”?没有群众基础,再荒唐的口号也喊不起来。 重要的是,澳门的日子好不好过,全靠内地 “输血”。上世纪 60 年代起,澳门人喝的水、用的电,全是从珠海接过来的;吃的米、面、油,大多是从内地运过来的。要是没了内地的供应,澳门的生活都没法正常运转。 经济上就更不用说了,回归前澳门博彩业就靠内地和香港的客源撑着,酒店、旅游、手信店全围着这些客人转。 要是搞 “独立”,等于把自己的饭碗砸了 —物资进不来,游客过不来,大家喝西北风去?反观有些地区,殖民时期搞的经济体系跟内地联系不深,才给了分裂势力煽风点火的机会。 中葡两国的默契配合,也给澳门铺好了路。1987 年签《中葡联合声明》后,双方没吵过一次架,葡萄牙主动配合中方做回归准备,甚至在过渡期内还帮着完善澳门的医院、学校。不像中英在香港问题上反复博弈,搞得人心惶惶。 回归后,中央政府更是实打实支持澳门。“一国两制” 落实得明明白白,澳门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全没变,博彩业照样做,葡式风情照样留。 还出台了 CEPA、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这些政策,让澳门的生意更好做,年轻人就业机会更多。日子越过越红火,谁还会惦记 “独立” 这种歪路 土生葡人的作用也不能少。他们是中葡文化的桥梁,回归后不少人在政府、法院、学校里任职,既保留着葡式文化,又尊重中国的主权。 有他们在,澳门的中西融合不是表面功夫,而是真真切切的包容。没有族群矛盾,没有文化冲突,“独立” 这颗毒草,自然长不出根来。 说到底,澳门无 “独”,从来不是运气好。是葡萄牙的务实退出,是 1981 年国籍法的身份缓冲,是华人为主的族群结构,是跟内地绑在一起的经济命脉,更是中央政府的坚定支持。这些因素拧成一股绳,把 “独立” 的念想掐得死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