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狠人了!一位博主花30万在4S店购买了一辆宝马摩托车,结果只行驶了800公里

一叶知大事 2025-11-06 09:59:02

遇到狠人了!一位博主花30万在4S店购买了一辆宝马摩托车,结果只行驶了800公里,轮胎就出现了严重的磨损,找到4S店商讨没有结果,男子干脆办了签证,背着半条轮胎飞到意大利米兰摩托车展,找到宝马总部维权去了   30万元购入的宝马摩托车,本应是摩旅爱好者驰骋山河的可靠伙伴,却在仅仅行驶800公里后就暴露出致命隐患。   轮胎中间区域已被磨得光滑平整,两侧边缘却还残留着出厂时的胎毛,这种反常的磨损状态,让身为资深摩旅车友的车主一眼就断定,这绝非正常骑行所能造成的损耗。   要知道,即便是德国宝马的工作人员后续也明确表示,无论在何种路况下行驶,800公里的里程都不该出现如此严重的轮胎磨损。   更让车主感到疑惑的是,这款宝马摩托车在海外市场装配的是米其林轮胎,而国内销售的同款车型却换成了象牌轮胎。   这种明显的配置差异,让原本单纯的质量问题多了一层隐忧。   为了查明问题根源,车主将轮胎从中间锯开,与宝马方面分别寻找第三方机构进行鉴定。   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他联系的鉴定机构纷纷拒绝出具报告,而宝马方面拿着半条轮胎,要么拖延69天毫无音讯,要么干脆以鉴定周期为由搪塞,长达两个月的等待里,车主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回复。   当车主带着问题找到购车的4S店时,得到的答复简单粗暴,称轮胎属于消耗品,不在官方质保的覆盖范围之内,言下之意就是让车主自行承担损失。   多次协商无果后,车主陷入了维权的僵局。   就在这段艰难的维权期间,宝马中国突然宣布将摩托车轮胎纳入三包范围,这一政策调整的时间点太过蹊跷,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与此次维权事件的关联,也引发了公众对品牌此前政策合理性的质疑。   面对国内维权的重重阻碍,车主做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决定:办理签证,背起那半条问题轮胎,远赴意大利米兰国际摩托车展,直接向宝马总部讨说法。   这种被逼到绝境才采取的极端维权方式,背后是普通消费者面对大企业时的无奈,若商家能早一点正视问题,何至于让事情闹到跨国的地步。   在宝马总部的展台前,车主将自己的遭遇和盘托出,而品牌方的回应却充满了推诿。   他们一方面承认轮胎确实存在质量问题,另一方面又极力撇清关系,声称宝马只负责生产摩托车,并不生产轮胎,让车主去联系象牌轮胎厂商。   可当车主转向象牌寻求说法时,对方却以轮胎已售予宝马为由,将责任又推了回去,两个企业的互相踢皮球,让车主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不过,这场跨国维权并非毫无收获。   事件在国内外引发关注后,国内宝马方面终于主动联系了车主,不仅报销了此前维权过程中产生的9120元拖车费、高铁费等相关开支,还派人上门为车主更换了米其林轮胎,这场持续许久的维权纠纷才终于迎来了阶段性的解决。   宝马作为拥有全球口碑的知名品牌,一直以“德国品质”自居,却在产品出现问题时试图以“不生产轮胎”为由逃避责任。   公众普遍认为,品牌既然采用了某厂商的配件,就应当对配件质量承担监管和售后责任,主动调查国内经销商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才是维护品牌形象应有的态度。   而从消费者维权的角度来看,从最初与4S店协商,到寻找第三方鉴定受阻,再到不得不跨国维权,车主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这也暴露了国内汽车配件维权领域中鉴定难、追责难的普遍痛点。   其实纵观整个事件,矛盾本不至于激化到如此程度。   如果4S店在接到投诉之初,能够积极对接检测事宜,清晰告知处理流程和时间节点;   如果宝马方面能及时响应消费者诉求,而不是一味拖延推诿,这场跨越国界的维权行动完全可以避免。   对于企业而言,售后响应的速度和态度,往往比产品偶尔出现的瑕疵更能影响消费者的信任,这也是所有品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正视的重要课题。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0 阅读:0
一叶知大事

一叶知大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