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

风林事儿说 2025-11-05 17:26:40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虽然至少是三代的技术,但这样的劣势只需要花5-10年的时间来挽回。”而他如此自信的原因也在于“人才”上,他表示:“中国人足够优秀,美国巨头公司的技术骨干、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尹志尧在中美半导体行业摸爬滚打了四十年,这三代差距都是实打实地体出来了。 最直观的是材料代际的断层,第一代硅基半导体我们能做,但欧美早就把技术玩到极致,而第二代砷化镓、第三代碳化硅这些更高级的材料,我们还在追赶。 再往制造端看,台积电、三星已经能批量生产3纳米的芯片,而国内最先进的工艺也就刚摸到7纳米的边,中间差着14纳米、5纳米两代,这可不是简单升级设备能补上的。 关键的EUV光刻机被欧美垄断,没有这东西,先进制程就是空谈,就像想做精密零件却没有高精度机床一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设计环节也有隐忧,华为海思能画出高端芯片的“蓝图”,但画图纸用的EDA工具,几乎被三家欧美公司垄断,相当于笔和尺子都攥在别人手里,想画更复杂的图都受限制。 但这些差距没让尹志尧慌,根源就是他看透了“人才才是核心变量”,而华人在半导体领域的实力从来都是藏不住的。 像是尹志饶,他是出生于1944年的物理博士,早年从中科大毕业后赴美深造,在硅谷一待就是二十年,从英特尔的工艺工程师做到应用材料的副总裁,手里攒下86项美国专利和200多项国际专利,被称作 “硅谷最有成就的华人之一”。 那时候他身边的核心研发团队里大半是华人,不管是英特尔的芯片工艺优化,还是泛林半导体的设备升级,华人工程师都是挑大梁的角色,而且光硅谷里就有25万的华人工程师,这让他早早就看清:技术差距是时间堆出来的,可华人的研发能力从不输别人。 后来他放弃高薪职位和美国国籍,带着15位华人核心骨干回国创办中微公司,短短十几年就把刻蚀设备做到全球前三,连台积电、三星的生产线都在用他们的产品。 要知道刻蚀设备是芯片制造的关键设备之一,以前全被欧美垄断,中微能突围靠的就是团队里一群有国际顶尖经验的华人工程师,现在他们开发新设备的速度从三五年缩短到两年以内,研发投入占比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就是华人研发能力的直接证明。 而且国际上那些欧美巨头的技术核心里,华人早就成了顶梁柱。 ASML的EUV光刻机之所以能做到全球独一份,里面负责光学系统研发的核心团队就有不少华人科学家;台积电突破各种工艺时,带队的研发负责人很多也是华人。 国内近几年冒出的黑马企业更能说明问题,深圳有家叫德氪微的公司,专攻半导体里的隔离技术,这东西以前被ADI、TI这些欧美企业把持,国产化率不到20%,但他们的华人团队硬生生搞出了毫米波无线隔离芯片,性能比传统方案提升十倍不止,刚量产就拿到了OPPO、诺瓦星云的订单,短短三年销售额就破了千万。 这些案例都印证了尹志尧的话:不是技术太难攻,是以前我们的人才散在全球,现在正慢慢聚起来发力。 而且华人的优势不止在研发,更在“啃硬骨头”的韧性。 中微公司刚开始做刻蚀设备时,没人相信他们能打破欧美垄断,尹志尧带着团队泡在实验室,光专利就申请了近3000项,两次拿中国专利金奖,硬生生从欧美巨头的牙缝里抢下市场份额。 还有那些在欧美企业里做技术骨干的华人,一旦回国创业或加入本土企业,就能把最前沿的经验带回来,这种“技术回流”比单纯砸钱买设备管用多了。 就像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以前国内连高质量的衬底都做不出来,后来一批从美国回来的华人工程师牵头攻关,现在南昌、上海的工厂已经能稳定供货,虽然还没追上欧美,但差距正在快速缩小。 说到底,这三代技术差距更像是“时间差”而非“能力差”——欧美早发展几十年,攒下了设备、材料、生态的优势;但华人的聪明才智和攻坚能力,是能快速补回时间差的核心。 尹志尧敢放话5到10年追上,就是看透了这一点:当散在全球的华人人才开始聚焦本土研发,当中微这样的企业能持续突破关键设备,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代际差距,迟早会被这些足够优秀的中国人一步步抹平。

0 阅读:0
风林事儿说

风林事儿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