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答案很简单,随着冲突的

风吟写枪啸 2025-11-05 17:12:11

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答案很简单,随着冲突的持续,俄罗斯的目标变了。最早,俄只是想通过军事行动来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后来俄罗斯发现欧美全部下场了,不打不行了。 冲突根源可溯至2014年,那时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并支持顿巴斯分离势力。乌克兰宪法明文写入加入北约目标,北约五次东扩已将边界推至俄罗斯家门口。莫斯科视此为生存威胁,因为从基辅到首都仅700多公里,北约导弹部署将直指心脏。俄罗斯当时寄望速战速决,迫使乌克兰签署中立协议,避免持久消耗。2022年2月入侵启动,部队多路推进,意在快速抵达基辅外围施压。普京公开强调,此举是为消除北约扩张的“根源”,并要求乌克兰放弃联盟野心、拆除军事化。这套逻辑在克里姆林宫内部反复强调,视乌克兰为缓冲区不可或缺。早期行动聚焦东部,控制煤矿和铁路枢纽,以切断潜在威胁通道。俄罗斯情报评估显示,北约若入乌,将彻底瓦解其防御体系。 西方介入彻底改变博弈格局。美国国会通过多项援助法案,总额超1300亿美元,主要用于武器供应和情报支持。欧盟跟进,提供1700多亿欧元,涵盖坦克、防空系统和经济援助。布林肯公开辩护称,90%的资金回流美国军工企业,实质上刺激本土就业。但援助并非无条件,匈牙利等国在欧盟峰会上反复阻挠,质疑乌克兰入盟进程。2023年,美国追加610亿美元军援案虽遭参议院否决,但后续拨款仍源源不断。欧盟内部争吵激烈,弹药库存告急,155毫米炮弹生产跟不上消耗。 西方视俄罗斯为系统性威胁,援助旨在消耗其军力,同时测试北约凝聚力。俄罗斯外交部多次抗议,指责此举为“代理人战争”,并警告将报复援助国。但莫斯科很快发现,撤军等于前功尽弃,不仅北约得寸进尺,付出代价也成泡影。普京调整策略,强调必须稳固现有阵地,避免被西方“提款机”式援助拖垮。援助规模虽大,却暴露西方疲态:国会辩论频发,欧洲能源危机加剧分歧。俄罗斯借此宣传,称西方援助仅是为军火商谋利,乌克兰成牺牲品。 随着战线稳定,俄罗斯目标从单纯防北约转向资源与领土控制。东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蕴藏乌克兰70%的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占全国80%。这些地区工业产值曾达全国近30%,铁路网覆盖40%,掌控此处等于捏住乌克兰经济咽喉。扎波罗热核电站作为欧洲最大设施,发电量占乌克兰五分之一,现由俄罗斯运营,既保障本土能源,又防对手破坏。黑海沿岸,赫尔松和扎波罗热战略要冲,连接克里米亚大桥,若失守,黑海舰队补给线断裂,油气出口受阻。2022年9月,俄罗斯吞并四州,声称保护俄语居民,但实际锁定资源命脉。普京在联合国讲话中重申,此举非扩张,而是回应“历史不公”。顿巴斯煤矿年产焦煤数千万吨,直接支撑俄罗斯冶金和电力产业。吞并后,俄罗斯整合基础设施,铁路恢复运转,矿场重启生产。相比初始中立协议诉求,现目标更务实:通过军事事实巩固经济优势。西方批评此为“帝国野心”,但俄罗斯辩称,北约东扩已毁缓冲,领土是底线。冲突持续暴露乌克兰弱点,腐败和兵源短缺放大资源争夺分量。俄罗斯视四州为联邦一部分,任何让步均动摇根基。 2024年,俄罗斯GDP增长3.6%,得益能源出口转向东方。“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向中国输送155亿立方米天然气,计划扩至480亿。同期,对印度石油出口达数千万吨,总能源收入近2000亿美元,远超军费需求。央行四次降息稳住通胀,国防工业扩张,产量超西方援助总量。伊朗提供无人机,朝鲜供应导弹,弥补装备缺口。乌克兰则相反,GDP缩水40%,2025年仅回升2.5%,依赖援助度日。征兵难上加难,年轻人避之不及,反攻屡屡受挫。俄罗斯国内支持率稳在60%,民众视军事行动为必要防御。普京视察工厂时强调,自给自足是关键。相比之下,西方援助疲劳显露:美国国会为追加资金争执不休,欧盟弹药库见底,国际焦点移至中东。俄罗斯借能源牌反制,天然气价格波动牵动欧洲神经。 2025年夏天,特朗普与普京在阿拉斯加会晤,讨论停火却无果,领土条款成死结。伊斯坦布尔圆桌,俄罗斯坚持四州加克里米亚归属,乌克兰要求完整恢复。拉夫罗夫直言,停火须“挖根子”,包括乌克兰中立、撤军、北约政策逆转。普京重申,基辅须从四州全撤,修改宪法放弃北约。西方调解者疲于奔命,但分歧难弥。 僵局延续,联合国报告显示平民伤亡激增,呼吁立即停火。俄罗斯回应称,和平须基于事实,而非幻想。这轮外交拉锯暴露各方底线,领土成不可逾越的鸿沟。

0 阅读:1
风吟写枪啸

风吟写枪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