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高志凯这种级别的大佬,出去参加活动,都是国家派的专机,配着团队,前呼后拥的。结果今天才知道,大哥很多时候是自掏腰包去的。 高志凯去的不少场合,都是分量十足的国际会议。有行业顶尖峰会,也有跨国交流论坛,台下坐着的不是各国政要,就是商界精英、资深媒体人。 但这些活动大多不在官方出访的覆盖范围内,没有专门的经费支持,所有开支都得自己扛。 一场国际会议跑下来,往返机票、高端酒店住宿、会务注册费加起来,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有人粗略算过,他一年光花在这上面的钱,就够普通家庭好几年的生活费。 身边不少人劝过他,找家企业赞助多省事。凭借他的影响力和人脉,有的是企业愿意买单,甚至还能附带不少额外福利。 但高志凯从来没松过口。他总说,拿了赞助就容易被绑住手脚,说话做事都得顾及赞助方的立场,哪能畅所欲言地为中国发声。 在他眼里,这些非官方的国际场合,恰恰是最需要真实中国声音的地方。 现在西方不少人对中国的认知,要么停留在过时的印象里,要么被片面报道带偏,没人主动站出来解释,误解只会越来越深。 更让人意外的是,高志凯还经常推掉天价商业演讲,转头去给大学生做免费讲座。行业里请他做商业演讲的邀约,早就排到了半年以后。 要知道,这样一场演讲的收入,抵得上他跑好几场自费国际会议的开支,但他大多时候都婉言谢绝了。 去年一年,他就跑了 12 所高校。从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到地方上的普通本科院校,都留下过他的身影。 每次讲座都不用学校搞特殊安排,自己带着简单的资料就去了。阶梯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连过道里都挤着闻讯而来的学生,有的甚至提前两小时就去占座。 他讲的内容从来不是空洞的大道理,而是自己亲历的国际谈判细节,见过的风云人物故事,还有对当下国际局势的实在分析。 高志凯总说,官方发声有官方的分量,但民间的声音更有温度,也更容易让人听进去。 国际舆论场的竞争从来都不轻松,不是你有理就能被人听见,得有人愿意花时间、花精力,用别人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 他自费跑国际会议,就是想在这些 “非官方舞台” 上,用真实的案例、客观的分析,让更多人看到一个立体的中国。 而给大学生做免费讲座,则是希望把这份对国家的担当、对世界的认知,传递给下一代。 有一次去欧洲参加国际能源论坛,主办方本来没邀请中国官方代表,现场不少言论都带着对中国的偏见。 高志凯自费过去,在分论坛上平静地分享了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成果,还有在海外开展的互利共赢项目。 没有激昂的辩解,只有实实在在的数据和案例,反而让在场的欧洲企业代表眼前一亮。 会后有十几位企业负责人主动找他交换联系方式,想进一步了解和中国企业合作的可能,这就是他坚持发声的意义所在。 现在很多人觉得,像高志凯这样的大佬,本该享受名利带来的便利。拿着天价出场费,参加各种高端商业活动,既轻松又有面子。 但他偏偏选择了一条更 “费力不讨好” 的路,自掏腰包跑国际会议,牺牲赚钱的时间给大学生免费讲课。这背后不是傻,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与担当。 在这个讲究流量和利益的时代,高志凯的做法像一股清流。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为国家发声不分场合,助力青年成长不分高低,哪怕是自掏腰包、默默付出,只要方向正确,就能点亮一束光,照亮一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