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归国的志愿军遗骸都是从韩国回家的,而不是朝鲜?首先得清楚,志愿军烈士的遗骸不是只在韩国,朝鲜境内多了去了!但为啥咱很少听说从朝鲜接回来? 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的故事,得从朝鲜战争停战谈判那会儿说起,1953年,停战协定一签,中美就开始商量战俘交换,这里面也包括了双方阵亡士兵遗骸的处理。 美国那会儿打输了,国内老百姓都盼着自家牺牲的士兵能回去,中国也想让牺牲的烈士落叶归根,两边一商量,停战前各自军队在指定地方挖遗骸;停战后,因为中朝和韩国没建交,这事儿就卡壳了。 当时战场上,美韩军队和中朝军队就地埋了烈士,战场那么大,标记又乱,想精准找到遗骸太难了,美韩还把上万具志愿军遗骸装纸袋里,跟中国换美军遗骸,中国用雨衣包着美军遗骸送回去,算是对他们的礼遇。 这些遗骸后来都安葬在朝鲜的烈士陵园,成了中朝友谊的见证,可后来冷战闹得凶,中朝和韩国断了联系,遗骸“回家”的事儿就只能先放一边了。 2013年,中韩建交21年后,两边终于说好了,把志愿军烈士遗骸接回中国,这事儿能成,背后既有历史的责任,也有现实的利益。 韩国从2007年就开始组专业团队,用3D扫描、牙齿X光这些高科技,把志愿军遗骸挖出来、验身份,每年6月,他们都搞专项行动,保证身份没错,韩国一开始干这事儿,是因为觉得志愿军为和平牺牲了,遗骸得送回去。 后来中韩经济越走越近,韩国就把这事儿当成维系两国关系的重要事儿了,2024年,韩国卖给中国的货值1080.1亿美元,占他们全年贸易的21%。 中国连续好多年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这么一来,韩国通过送遗骸,既表现了人道主义,又给经济合作打了基础。 朝鲜没大规模送志愿军遗骸回来,可不是不重视,中朝是并肩打仗的盟友,志愿军去朝鲜打仗,那就是“马革裹尸”的荣耀,毛岸英烈士就安葬在朝鲜桧仓郡的烈士陵园,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朝鲜一直好好守着志愿军陵园,定期修修补补,把这儿当中朝友谊的象征,对朝鲜来说,志愿军烈士安息的地方是历史的丰碑,不是要“送回去”的东西。 再说朝鲜半岛局势复杂,中朝在核心利益上想法一致,但具体事儿上还是自己拿主意,遗骸这事儿就放在整体关系里考虑,没单独拿出来说。 不管是韩国还是朝鲜,挖志愿军遗骸、验身份都特别难,年头太久,埋的地方条件又差,遗骸都烂得差不多了,DNA也不好提取;好多烈士没后代,父母兄弟还在的也少,亲缘关系也不好查。 但中国科学家厉害,把技术难题给破了,他们用陈旧遗骸DNA提取技术,把成功率提到95%以上,最快6小时就能测完,还结合战史资料、印章、家书这些遗物,再加上3D扫描、牙齿X光,慢慢就把烈士身份给还原了。 到现在,已经有吴雄奎、展志忠等10位烈士通过DNA比对找到亲人了,他们的后人带着家乡的土,跪在陵园前,算是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团圆”。 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可不是简单的“把尸体运回来”,这是国家对英雄的承诺,从韩国回来的烈士,见证了中国从穷得叮当响到强大自信的变化;留在朝鲜的英雄,刻着中朝用鲜血换来的友谊。 有人会问:为啥不能“一视同仁”,把朝鲜的烈士也接回来?但历史可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 朝鲜把志愿军陵园当成共同的记忆,中国也尊重他们的安排;韩国通过送遗骸,跟中国关系更好了,中国也以礼相待,这种不一样,正好说明中国外交聪明,既守着原则,又灵活办事。 更重要的是,每一批遗骸回来,都在提醒我们:现在的和平和好日子,是无数先烈用命换来的,不管是运-20护航、歼-20伴飞,还是沈阳街头老百姓默默看着,都在说一个理儿:英雄一直没走,他们变成了山河,守着这片他们爱的土地。 以后,随着技术越来越好,国际关系也有新变化,说不定会有更多志愿军烈士“回家”,但不管他们安息在哪儿,中国人民的敬意和想念,永远不会变,因为,英雄的归途,从来不是终点,是民族记忆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