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 年,日军抓了一个村民,逼问八路军的物资藏在哪里,村民本想糊弄鬼子,就随便领到一个山洞,谁知一进去,村民却傻眼了! 潘国林出生在河北唐山潘家峪村,这个村子窝在山里头,村民们靠种地过日子。抗日战争打响后,潘家峪成了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村民们开始帮着八路军干活。潘国林平时在村里种地,顺带参与转移八路军物资。从1938年起,日军就盯上这个村子,到1940年底,已经围攻了130多次。潘国林对村周边的山林熟得很,他帮着把弹药和武器藏到隐秘地方。村里其他村民也行动起来,有人做土手榴弹,有人缝军衣。潘国林负责运送部分东西到山洞,确保日军搜不到。村子多次打退日军进攻,村民用山地设伏击。潘国林还帮八路军战士撤出村子,躲开日军抓捕。日军进攻越来越猛,潘家峪压力大增。潘国林照旧在村里干农活,扛锄头下地。村里有1700多居民,潘国林家有妻子和女儿。日军骑兵常突袭村子,潘国林一次外出时被抓。村子被围后,他被押回村里审问。他的举动显示出村民对抗日事业的支持。潘家峪作为后盾,多次护住八路军战士。潘国林熟悉村东枯井等地,这些地方后来帮他应对日军。 潘国林在村里生活时,日军加强了对根据地的进攻。村子作为抗日中心,村民们组织起来对抗围攻。潘国林参与村里的抗日活动,包括藏匿军火。他知道山洞位置,但不轻易露底。日军围攻次数多,村子损失不小,但村民坚持下来。潘国林的日常劳作掩护了这些行动。村里成立了青年报国队,潘国林虽不是核心,但出力不少。日军从1938年夏开始,就反复来村子捣乱。潘国林帮转移物资时,小心避开敌人眼线。村子地形有利,村民利用它打游击。潘国林一家在村中过日子,战争阴影下仍坚持。日军抓捕行动增多,潘国林不幸中招。他的事迹后来成为村里抗日精神的体现。潘家峪在冀东地区有名,村民支持八路军不遗余力。潘国林的贡献虽不起眼,但关键时刻显出来。 1940年深秋,日军骑兵冲进潘家峪村。潘国林扛锄头走到村口,听到动静后跑,但被追上。日军用枪托砸他背,他倒地。日本曹长用刺刀抵他喉咙,问八路军物资在哪。潘国林被押回村,看到十几个村民已被抓,自家屋子冒烟。妻子抱女儿躲墙角,日军踹倒潘国林。他被绑村口树上,远处有哭喊声。日军用刺刀逼他带路找物资。天亮,日军押他出村,手腕和日本伍长用绳绑住。过村东枯井,潘国林说物资在北山山洞,伍长松绳。潘国林跳井,绳子吊住他半空。日军拉起绳,伍长用鞭抽他。潘国林坚持说在北山,日军押他进山。走半天,他指藤蔓盖的山洞,说在内。日本伍长让两伪军先进,潘国林跟入。洞里箱子码齐,墙挂步枪,这是八路军军火库。 潘国林摸石头砸倒一伪军,那伪军叫着倒地。另一伪军转跑,潘国林用棍砸倒他。洞外日军听声,开枪扫射,子弹擦巨石。日本伍长喊着指挥扔手榴弹,爆炸震洞,烟弥漫。潘国林摸弹药箱,取手雷,拔栓扔洞口。响声炸起,日军伤重。日军继续攻,投毒气弹,气味刺鼻。潘国林用衣捂鼻,用石堵洞缝。毒气浓,他动作慢。在模糊前,他用力盖上八路军旗帜。日军离开后,村民进洞找他遗体,手攥染血旗帜。头裹衣服,脸有痛痕。村民抬出,安葬南山脚。墓碑刻抗日英雄潘国林之墓。他的牺牲护住八路军物资,没让日军得手。事迹在潘家峪传,村民加入抗日队。 潘国林事件后,日军报复加剧。潘家峪作为根据地,继续遭围攻。1941年1月25日,日伪军3000多人和2000多伪军包围村子,把1500多人赶到潘家大院和西大坑。用机枪扫射,扔手榴弹,点火焚尸。遇难1230人,包括儿童和妇女。全村房屋烧毁,23户灭绝。幸存者逃进山里。潘国林事迹激励他们。七村民包括潘树平加入八路军,组复仇团。团发展成120人连队,连长潘化民领作战。打150多次仗,歼千余敌。1942年7月,伏击击毙日军佐佐木二郎。潘家峪村民在八路军带下,消灭佐佐木部队。村毁后,幸存者重建,继续抗日。新中国后,唐山建纪念碑和馆,记潘家峪事。潘国林事迹成历史记录。村民通过行动,报遇难亲人仇。 潘国林的牺牲不是白费,它护住了八路军军火,推动了村里抗日热情。日军围攻虽猛,但村民没屈服。复仇团的行动显示出普通人抗击侵略的决心。潘家峪从根据地到惨案现场,再到报仇,体现了冀东抗日历程。潘国林作为村民代表,他的举动让军火库没暴露。日伪军勾结地方势力,制造惨案,但没能灭掉抗日火种。幸存者加入队伍,扩大影响。佐佐木被击毙是直接报复。纪念馆保存这些资料,让后人了解历史。潘国林墓碑见证了他的贡献。村子重建后,抗日精神延续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