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忍的时候,中美打不起来。中国不忍的时候,中美有打起来的风险。但中国忍了你美国几十年,把中国习惯当成日本韩国了,还是把中国习惯当成法国德国了?说白了,这中美之间的事压根没那么复杂,中国愿意忍的时候,天塌不下来;可要是中国不想忍了,那风险就真得拎出来好好掂量掂量。 回溯中美关系的起点,抗美援朝战争无疑是最深刻的印记。那会儿新中国刚成立,国内到处是战争留下的疮痍,工业底子薄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连像样的武器都得靠“万国牌”拼凑。 可当美国的坦克压到鸭绿江边,战机时不时掠过东北边境时,中国没忍——不是不想好好搞建设,是真没法忍,总不能眼睁睁看着战火烧到家门口。 那三年打得有多苦不用多说,志愿军用冻得发紫的手握着步枪,靠着“一口炒面一口雪”硬扛住了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最后把战线稳稳推回了三八线。这一仗其实早就把话说透了:中国的“忍”从来不是没脾气,只是没碰到底线,真要逼到份上,就算实力悬殊也敢亮剑。 从改革开放后,中国确实忍了几十年。那会儿国家一门心思要抓经济,想借着全球化的东风补工业短板,面对美国的不少小动作都选择了克制。 比如早年中美贸易里,美国动不动就拿“反倾销”说事,对中国的纺织品、家电加征高额关税,中国没跟着硬顶,反而一点点完善贸易规则,用谈判化解摩擦。 还有90年代的银河号事件,明明是美国无中生有搞拦截,中国为了避免局势升级,还是配合了所谓的“调查”。甚至后来美国在南海搞“航行自由行动”,派航母耀武扬威,中国也只是用常态化巡航回应,没搞过针尖对麦芒的对峙。 这可不是怕,是心里清楚,跟世界第一强国闹僵,刚起步的经济发展就得受拖累,这种“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战略选择。 但美国好像把这种克制当成了理所当然,渐渐开始拿中国跟日本、韩国或者法国、德国比,这压根就是看走了眼。日本和韩国表面上是发达国家,可国土上驻着美军基地,安全命脉攥在美国手里,美国要搞贸易施压,日本只能乖乖签下“广场协议”,韩国连部署萨德系统都得看美国脸色,他们的“服软”是没得选。 法国、德国虽说在欧洲算大国,可还捆在北约的框架里,能源、防务都得跟美国搭伙,就算偶尔闹点小脾气,也不敢真跟美国撕破脸。中国不一样,从始至终就没丢过主权独立的根,早年忍是因为“发展优先”,可不是天生就该让着谁。 这些年美国的试探越来越没分寸,慢慢踩过了线。经贸上先是加征上千亿美元商品关税,接着又搞技术封锁,把华为、中芯国际这些企业往死里逼,连芯片制造的设备、材料都禁运,摆明了要卡断中国的科技脖子。 地缘上更过分,台海问题本是中国内政,美国却一次次卖武器、派政客窜台,甚至喊出“协防台湾”的疯话,把“一个中国”原则当摆设。这时候中国要是还忍,那不是低调,是窝囊。 于是反制来了:对美国农产品加征关税,稀土出口收紧,国产芯片的研发经费一年比一年高,现在28纳米制程已经能稳定量产;佩洛西窜台那回,解放军直接在台海周边搞全围岛演训,导弹穿岛而过,用实际行动划下“红线不能碰”的规矩。 美国大概是真把中国的隐忍当成了习惯,忘了当年抗美援朝的教训,也没看清中国跟那些依附于他的国家的本质区别。日本韩国敢怒不敢言,是因为离了美国的保护就没安全感;法德偶尔抗议,是因为还得靠美国维系欧洲安全框架。 可中国早就不是当年那个需要仰人鼻息的国家了,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工业体系全得能造航母、空间站,高超音速导弹能突破任何反导系统,手里有了硬底气,自然没必要再忍气吞声。 说白了,中美之间的账特简单:中国愿意忍的时候,是想给双方留余地,毕竟大国冲突没有赢家,能好好谈谁愿意红脸?可要是美国把这种余地当成可乘之机,一门心思要遏制中国发展、触碰核心利益,那“忍”的开关肯定会关上。 当年抗美援朝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现在的中国更有实力守住底线。真到了中国不想忍的那天,可不是口头抗议那么简单,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基地、美元霸权的根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都得跟着晃一晃。 那些觉得中国会一直忍下去的人,大概是没搞懂“忍”的本质——那是主动选择的策略,不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日本韩国的妥协是被动的,法德的退让是有求于人的,中国的隐忍从来都是有期限、有底线的。美国要是还抱着老眼光看中国,继续在危险边缘试探,那早晚得撞上中国的“不忍”,到时候再掂量冲突的风险,可就来不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