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个顾客想吃油条,就要了一根,结果这根油条出现在他面前,吓了他一跳,当他得

文史小将 2025-11-05 11:58:28

北京,一个顾客想吃油条,就要了一根,结果这根油条出现在他面前,吓了他一跳,当他得知价钱时,更是直呼遇到了油条刺客,这根油条竟然要39元,对此市监局的人回复,这是明码标价的,是符合市场调节规则的,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吃或者不吃。 “39啊,我都能买一筐了......” 10月底,北京的王先生因为一顿早餐,成了新闻里的主角。 那天早上,他照常在上班路上拐进一家知名连锁餐厅,本想着简单点个油条配豆浆。 可结账时,收银员报出的价格让他愣在原地——一根油条,39块钱。 王先生一开始以为自己听错了,后来仔细看账单,确认没问题,这根油条就是卖39元。 出于好奇,他特意问了店员,对方解释说,这不是普通油条,而是餐厅推出的“半米非矾油条”。 店员介绍得挺认真:这根油条长约半米,是纯手工现炸,不加明矾,选用的是高筋面粉和优质油料。按他们的说法,这一根能让两三个人吃饱。 餐厅把它当成特色招牌产品来卖,还在菜单上标明了价格。 从商家的角度看,这个价位确实不是乱定的。据了解,这款油条最早定价30元,后来根据销量调整到39元。 换句话说,餐厅已经经过一轮市场试水,确定有人愿意为“健康”和“手工”买单。 不过,王先生的实际体验却没那么美好。 他说,这根油条外观确实大了一圈,但口感和普通油条差不多,也没吃出什么特别的香气。 吃完后,他总觉得这39块钱花得不值。 回家后,他随手把这件事发到了社交平台上,没想到一下子火了。 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觉得“太离谱,一根油条能顶一顿午饭”,也有人认为“愿者上钩,明码标价没问题”。 面对舆论热议,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 经过核查,餐厅确实在菜单上清楚标 明了价格和产品说明,没有虚假宣传或强制消费的行为。 监管人员表示,根据《价格法》的规定,这种情况属于市场调节价,消费者有权选择买或不买,商家并未违规。 换句话说,39元的油条在法律层面上完全“合规”。但合法并不代表合理。对王先生来说,这根油条的“高端卖点”并没有转化成真实的体验价值。他花的钱和吃到的东西之间差距太大,这才引起了心理上的不平衡。 实际上,这件事反映的,不仅仅是油条贵不贵,而是当下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敏感。如今餐饮市场讲究包装、讲故事,但消费者更在意的是,花的钱能不能对得起那份食物的口感和分量。 有人调侃:“39块的油条,不是炸在锅里,是炸在心理价位上。”也有人认为,商家有权定价,顾客有权不买,真正的问题在于,品牌能不能在溢价的同时,提供匹配的品质和体验。 最终,王先生也没去退钱,他说:“吃都吃了,算是交学费吧。”只是他话锋一转补了一句:“下次还是去早点摊,五块钱两根,心里踏实。” 这场关于“油条的价格”的争论,也许终会平息,但它折射出的,是人们在消费升级时代的一种矛盾心理——既想追求品质,又不愿被“营销的故事”轻易收割。

0 阅读:64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