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对外表示要主动打击任何攻击以色列的企图。连企图都不可以。就是说别人想一想都不行。他要主动出击大杀四方。那么有一种可能就是,以色列很有可能再次重演偷袭伊朗的一幕。在没有美国默许的情况下,突然对伊朗发动进攻。两国继续交火,最终逼迫美国在中东下场。 内塔尼亚胡在2024年11月2日的内阁会议上明说,以色列军队在加沙的行动有四个重点:带回人质、清除哈马斯、实现非军事化,还有就是打击任何针对以色列军队的袭击企图。只通知美国,不求许可。这话听着简单,实际藏着大文章。以色列历史上对伊朗的行动,从来不缺这种先发制人的例子。比如2010年以来,以色列涉嫌搞了好几次针对伊朗核科学家的暗杀,还有网络攻击破坏离心机。伊朗那边呢,一直通过代理人支持真主党、胡塞武装这些组织,给以色列添堵。内塔尼亚胡的声明,就像是给这些老对手画了个红线:你动念头,我就动手。 说起以色列和伊朗的恩怨,得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那时候伊朗革命卫队刚建起来,以色列就觉得伊朗是心腹大患。伊朗支持的团体在黎巴嫩、也门等地活动,直接威胁以色列边境安全。2024年4月,以色列炸了伊朗在叙利亚的大使馆,杀了几个高级军官,伊朗忍了会儿,然后在4月和10月直接发射导弹反击以色列本土。以色列就空袭伊朗导弹工厂和防空系统。内塔尼亚胡当时说,这是为了回应伊朗的“ агрессив行为”,但大家都知道,这是积累多年的矛盾爆发。特朗普政府那时候犹豫不决,美国军工产能跟不上,财政也吃紧,特朗普想先稳住国内,再管外头事。可以色列不等,他们觉得安全第一,不管美国实际情况。 以色列的策略一向是预防性打击。像1981年炸伊拉克核反应堆,2007年炸叙利亚的,2024年对伊朗的行动也是类似。内塔尼亚胡推动的这种政策,根子在以色列的生存压力上。中东国家多,伊朗人口八千多万,资源丰富近。以色列国土小,靠高科技军力和情报网维持优势。摩萨德这情报机构,渗透伊朗内部,多次破坏核计划。伊朗核设施如纳坦兹、福尔多,这些地方以色列盯得死死的。2024年以色列的空袭,就瞄准了这些要害,摧毁了部分S-300防空系统。伊朗回应时,发射了上百枚导弹,但以色列的铁穹系统拦截了大半,只造成有限损伤。 伊朗这边,革命卫队掌控军力,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定调。伊朗不直接和以色列开战,靠代理人消耗以色列。真主党在黎巴嫩有上万枚火箭,胡塞在也门打红海航道。2024年11月,内塔尼亚胡还警告黎巴嫩政府,得解除真主党武装,不然以色列行使自卫权。胡塞武装的威胁,他说要全部清除。这些组织背后都有伊朗资金和技术。伊朗核计划是核心,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说,伊朗浓缩铀存量够造几枚核弹,虽然还没组装。以色列觉得这是红线,内塔尼亚胡多次在联合国演讲,画漫画警告伊朗核威胁。 如果以色列真再来一次偷袭伊朗,会咋样?从2024年10月的行动看,以色列空军用F-35隐形机,低空突袭,避开雷达。伊朗防空网被打残,导弹生产基地遭重创。两国要是继续打,伊朗可能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油价飙升,全球经济遭殃。美国海军在波斯湾有航母群,但特朗普不想卷入大战。美国国库空虚,军工生产跟不上需求,打伊朗得几万亿美金,可现在连政府工资都发得勉强。内塔尼亚胡的算盘,就是先动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道德绑架美国下场。历史上,这种招数用过多次,比如1967年六日战争,以色列先发制人,打赢了埃及、叙利亚、约旦。 以色列国内,内塔尼亚胡面临腐败审判,2024年国际刑庭发逮捕令,指控战争罪。他推动司法改革,引发抗议。但战争让他支持率回升。2023年10月哈马斯袭击后,他领导加沙行动,虽然遭批评安全失误,但军事上占上风。2024年入侵黎巴嫩,对抗真主党,12月进叙利亚。这些行动,都是为了清除周边威胁。伊朗是最大目标,以色列情报显示,伊朗在重建防空系统,俄罗斯提供雷达和技术。以色列觉得窗口期短,得赶紧动手。 特朗普犹豫,是因为美国有实际问题。军工产能虚弱,供应链依赖中国。国库空虚,债务高企。打伊朗不是小事,得动员盟友,沙特、阿联酋这些国家也怕伊朗,但他们更想和平。亚伯拉罕协议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关系改善,但伊朗是共同敌人。内塔尼亚胡的声明,就是在拉拢这些盟友:我们先打,你们跟上。美国如果不下场,以色列可能孤立,但他们赌美国不会扔下盟友不管。 以色列的预防性打击政策,有国际法争议。加沙战争持续,人道危机严重,但内塔尼亚胡坚持清除哈马斯。伊朗支持哈马斯,这又是个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