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在欧洲,小偷之间居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能偷中国游客的钱和东西,但绝对不能碰中国人的手机。2019年光明网转引《欧洲时报》的报道,把马德里地铁那片的偷盗情况扒得透透的。当地警方直接亮了数据,说地铁里常年杵着差不多500个职业小偷,专挑中国人、日本人还有意大利人下手。你猜他们最常偷啥?不是大家以为的现金,而是智能手机。 这个说法最早在社交平台上流传开来,有人分享亲身经历,说小偷从背包里抽走欧元,却把手机塞回原位,仿佛有不成文的行业准则。起初听来新鲜,甚至让人松口气,以为出门带手机就安全了。可细想,这逻辑站得住脚吗?扒手们靠什么维生,又怎会挑三拣四?实际情况是,欧洲旅游区盗窃案年年攀升,中国游客作为高频目标,手机失窃率远超现金。2019年西班牙警方报告显示,马德里地铁内活跃着近500名职业扒手,他们的作案对象多为东亚面孔,因为这些游客常携厚沓现钞,背包拉链松散。平均每天30起案件,每起涉案金额不超过400欧元,但手机占比高达六成。那些数据不是空谈,而是从上万起报案中提炼出的铁证。扒手们不讲规矩,只看机会,现金易变现,手机零件也能拆卖黑市,一点不落下。 转到意大利,情况同样严峻。2025年7月3日,一支30人中国旅行团在佛罗伦萨比萨斜塔附近用餐,仅20分钟,大巴就被撬开,全车行李洗劫一空。损失包括现金、奢侈手表、相机和多部手机,总额达数十万元。受害者中,有人丢了刚买的劳力士和两千欧元现钞,还有人身份证银行卡全军覆没。领馆事后通报,这是半年内第三起类似集体失窃案,罗马和佛罗伦萨周边频发。意大利旅游保险统计显示,每百万游客中463人遭遇盗窃,手机位列高发失物前三。扒手们针对亚洲游客下手,并非因为他们“手软”,而是游客携带习惯给了空子。很多人习惯把现金塞侧袋或后兜,手机虽握手中,但高峰期挤地铁或排队时,一不留神就成目标。警方记录中,马德里一例中国游客丢8000欧元现金,另一阿根廷家庭在火车站失1万欧元,这些案子多因现钞外露。手机呢?关机拔卡后,定位形同虚设,扒手得手即拆解售卖。 为什么这个“不碰手机”的谣言经久不衰?多半是幸存者偏差在作祟。有些游客现金被偷,手机藏得深而幸免,便觉得是小偷有意放过;另一些手机搁内袋未被发现,就传成“规矩”。实际扒手行动讲究快准狠,分工明确:一人贴身下手,指尖如钩几秒掏物,一人接应转移赃物,一人把风。无论现金还是手机,只要暴露在视线,就难逃一劫。英国旅游保险网站数据印证,意大利扒窃指数欧洲最高,巴黎和罗马紧随其后,每百万游客数百人受害。法国旅游局报告指出,中国游客易中招,因不熟环境,购物搁包桌沿,拍照手机浅兜。扒手流动作案,旺季从马德里转巴塞罗那海滩,淡季去布拉格老城,无固定地盘,谈何统一准则?他们唯一顾虑是风险,遇警力或受害警觉,即刻撤离,避免暴力升级判更重。 欧洲的盗窃问题已成旅游业隐痛。2025年上半年,意大利罗马一地扒案超3万起,佛罗伦萨次之。西班牙内务部统计,第一季度马德里2543起偷盗抢劫,平均每天27起,巴塞罗那更甚。亚洲游客成香饽饽,因为出境游人数激增,2015年以来中国游客超5000万,携现钞习惯根深蒂固。现金速兑,手机黑市价虽低,但iPhone转手仅200欧元,司法成本却超2万,警方动力不足。移民潮加剧社会冲突,经济压力推高犯罪率,扒手多来自东欧北非,季节迁徙如候鸟。巴黎街头每年数万起盗窃,多因游客少报案,实际数字更高。罗马小偷公开承认,不偷本地人,因他们囊中羞涩,专盯游客肥羊。这不是浪漫的“共识”,而是赤裸裸的逐利逻辑。 防范盗窃,说白了靠自己。领馆反复提醒,手机放内侧口袋,别浅兜晃荡;地铁景区紧贴墙角,留意贴近身影。旅行团锁好大巴,贵重物随身携。保险索赔是后路,但报案流程繁琐,护照补办耗时。2025年佛罗伦萨案后,领馆发多语警示,附报失模板。受害者虽续行程返国,损失却成永久疤痕。欧洲旅游本是梦想,可治安滑坡让它蒙尘。游客增多,警力跟不上,扒手乐园悄然成型。醒醒吧,别信谣传,多点警惕,方能游刃有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