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议员刚窜完台,转头军方就封杀中国汽车,还想中方忍气吞声? 这事要不是被媒体曝光了,真没人知道以色列这回玩得这么绝。 议员跑去台湾“刷存在”,军方转头封杀中国车,嘴上说是“安全问题”,可证据呢?一丁点都拿不出来。 事还得从9月份说起。那时候,以色列议员托波洛夫斯基第三次窜访台湾,明知道中方坚决反对,还非得去。 更离谱的是,他竟然当着媒体面把赖清德叫“总统”,还说是“代表以色列人民”来感谢台湾“支持”。这不是挑衅是什么? 而且他可不是独来独往,4月的时候刚刚领了台湾当局发的“外交友谊勋章”,7月又拉着70多个以色列议员给台湾撑腰,硬是想把台当局往国际组织里塞。 本以为这事过去了,结果到了11月初,媒体突然爆出一个更炸裂的消息:以色列军方下令,全面替换军官手里的中国车,不许再开进基地! 这还不算完,连公务车采购也排除了中国品牌,招标文件干脆不让中国车参加!更夸张的是,租车公司还被要求必须对这事保密。 说到这你可能以为,是不是中国车出了什么安全事故?或者真发现了技术漏洞?其实根本没有。 以色列自己也承认,所谓“间谍风险”只是“担忧”,没有任何实锤证据。那为什么要这么干?还得从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处境说起。 现在的以色列政府,压力山大。加沙冲突打得焦头烂额,民众怨声载道,支持率已经跌到只剩28%。 这种时候,最好用的办法就是——转移矛盾。于是,他们开始炒作“中国威胁”,各种操作接连上演。 除了封杀中国汽车,10月底,以色列还突然宣布把中国列为“高风险国家”,直接清退了大批在当地打工的中国建筑工人。 再往前看,9月的时候,内塔尼亚胡甚至公开指控中国和卡塔尔联手,用AI操纵“反以仇恨运动”。 这指控听着像科幻剧,可人家还是摆出一副“我说你就得信”的架势。 可问题来了,这些操作到底是为了什么?真是为了所谓“国家安全”?还是另有图谋? 看懂美国的那一套,你就会发现,以色列这波,很有“投名状”的味道。作为美国的亲密盟友,以色列近年在对华政策上越来越“跟着走”。 这次议员窜台也好,车禁令也罢,说白了,就是在配合美国的“以台制华”战略。 台湾地区可是以色列军火的第二大买家,政客们嘴上喊着“民主自由”,心里算盘打得贼精,多卖几架无人机、多签几个项目,直接就能换真金白银。 而军方封杀中国车,更像是政治服务经济的延伸。 中国品牌车在以色列近年销量猛涨,尤其是奇瑞Tiggo 8 Pro,很多军官都在用。 换句话说,中国车已经进了他们“核心圈子”,这让某些人开始敏感了。 但这操作真的明智吗?从长远看,这是在砸自家锅。 现在以色列替换的车辆,全是燃油车,直接把绿色转型往后推了好几年。 中国在新能源、智能驾驶技术上的优势,原本可以成为以色列转型的助力。现在这扇门,自个儿给关上了。 更别说经济层面了。2024年前9个月,中以双边贸易额高达168亿美元。 封杀中国车、驱逐中国工人、议员窜台……这一波一波的操作下来,中方的耐心也在被消耗。 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已经明确表态,指出这些行为“严重伤害双边互信”,并警告可能采取必要反制措施。 可以色列似乎还真以为中方不会动真格。嘴上说“中立”,行动上却一边倒;一边想从中国市场赚钱,一边又不停出招恶心中国。 做生意讲的是互利共赢,不是你唱黑脸我捧场。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中方会不会报复”,而是“以色列愿不愿意收手”。 这场从议员到军方、从政治到经济的对华挑衅,其实是内外压力共同作用下的“自保式冒险”。 但再大的借口,也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他们正在把中以关系一步步推向危险边缘。 说到底,中国人讲理也讲底线。不干涉别人内政,但也容不得别人踩着我们主权做文章。 这一次,以色列真该掂量掂量,哪边才是真正值得合作、值得尊重的伙伴。 别等到市场失去了、技术断链了、信任崩塌了,才发现代价早已超出承受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