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的 C909,在越南飞了半年,租期一到,人家没续。飞机就这么飞回来了。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完了,是不是飞机不行?被 “退货” 了?恰恰相反! 今年10月,中国的C909飞机悄悄飞回来了,从越南飞回成都。没有送别仪式,也没什么大新闻。 但这架飞机的半年“出海”经历,比你想象的更有看头。一架没出过一次故障的中国飞机,飞了半年,天天满客,最后却没续租。为什么? 别急,咱们得从四月说起。 2025年4月,越南最火的旅游航线上,突然出现了一架挂着“成都航空”字样的中国飞机。 不是C919,是咱家老大哥ARJ21的改进型——C909。 越捷航空搞了个“湿租”:飞机是我们的,飞行员也是我们的,维修、安全,全都中方负责。越捷只需要安排航线和销售。 头三天试飞完,第四天开始正式运营。飞的是河内、昆岛、胡志明市这条线路,越南人旅游最喜欢的三角线。 一个月后,越捷自己的公告都写了:“航线客座率超过85%,日均飞行班次超预期。”意思就是,这飞机不但稳定,还赚钱。 可问题来了:10月租期一到,越捷说,不续了。飞机10月17日飞完最后一班,18日就回国了。 说到这你可能以为,是不是哪儿出问题了?飞机不行?飞行员不配合?还是出了什么安全事故?其实完全不是。 半年里,这架C909一次小修都没进过。越捷内部报告都肯定:技术靠谱,运营稳定。 那为啥不续?得看越捷自己的算盘怎么打。 早在5月,巴黎航展上,越捷就签了个大单:20架空客A330neo,加上40台新发动机。 9月份又接收了波音737-8,直接就是美国那笔320亿美元大单里的第一批。 换句话说,人家早就决定了,要走“欧美机型”这条路。 再看看越捷的整体机队,到10月已经121架飞机了,绝大多数是空客A321和波音737这类干线大飞机。 C909是78座的支线机,飞段短、载客少,跟他们主打的“高频、大运量”模式压根不搭。 再往深里看,这事跟飞机本身关系不大,跟“飞哪里”“怎么飞”关系更大。 2025年3月,越南刚改了航空法,允许中国民航局认证的飞机在国内飞,但跨境航线还得有欧美的适航证。 C909暂时还没拿到FAA或EASA的认证,所以飞不了国际线。越捷的战略又正好是往东南亚扩张。你说这飞机能用得上吗? 再说湿租这事,听着简单,其实成本高得吓人。 中方机组人员工资是越南本地的两倍,维修也得靠国内支援,飞机一旦停场,等配件、等人,时间都耽误不起。 越捷自己算得清:飞一小时,C909比A320成本高出将近15%。 还有保险。因为没有欧美适航证,越南保险公司直接把保费提了30%,甚至不愿意给跨境航线保。 你说,这飞机不能飞国外,成本又高,越捷为啥要续? 但别急着说C909“失败了”。事实正好相反。这一趟越南之行,最大的收获是:技术面过关了,市场面看清了,出海第一步,稳了。 半年里,飞机没出过故障,航线没有一班延误是因为机械问题。越南航空局派人实地检查过,飞控、维护、数据全都合格。 老挝民航局还给C909发了型号接受证,印尼那边也有航空公司用这款飞机,一口气开了15条航线,累计运了25万人次。 说到底,中国大飞机不是不行,是“出海”这事太复杂。 光靠技术不够,还得过欧美认证这一关。 商飞原打算今年搞定FAA补充审查,结果因为中美技术摩擦,被推迟到2027年。 EASA那边也要排队,快也得3年。 再加上供应链,美国商务部暂停了CFM发动机的出口许可,C919和C909的产能都被卡住了。 这不是飞机不好,是人家压根不想让你好卖。 越捷这次不续租,还有一个考虑是“本土验证成本”。越南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C909要做完整认证,得飞三个月,花150万美元。 换个角度说,人家愿意花这钱,说明对飞机是认可的。但真要投入这么多,就得考虑投入产出比。 所以不续,更多是战略选择,而不是产品问题。 回头看这半年,其实C909完成了一件事:把“能不能飞好”变成了“值不值得飞”。 前者是技术问题,后者是市场问题。这两者的区别,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大得多。 现在的问题不是“飞机行不行”,而是“谁愿意用”。 越捷不愿意续,不代表别人不愿意。 柬埔寨航空已经订了20架,老挝、印尼还在飞,商飞也推出了97座高密度版,专门适配东南亚的短途高频市场。 下一步,可能会从湿租变成干租,甚至本地化运营,降低成本,扩大适配。 商飞自己也在调整战略。维修中心、备件库、培训基地,统统往东南亚搬。 未来三年,C909可能不会再去越南,但会在整个东南亚站稳脚跟。 所以这架飞机飞回来,不是失败,是告一段落。是收工,不是收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