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答案很简单,随着冲突的持续,俄罗斯的目标变了。最早,俄只是想通过军事行动来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后来俄罗斯发现欧美全部下场了,不打不行了。 要知道北约东扩这些年就没停过,2023年芬兰直接加入,把俄罗斯和北约的边境线拉长了上千公里,到了2025年11月,芬兰更是联合瑞典、英国在靠近俄边境的地方搞起了多场联合军演,总兵力接近1.5万人,还启用了北约新的陆军司令部,明摆着就是在俄罗斯家门口秀肌肉。 俄罗斯最初的军事行动,本质上就是想划一条安全红线,让北约停下东扩的脚步,可没想到这一拳打出去,直接捅了欧美国家的“马蜂窝”。 欧美国家的反应比想象中激烈得多,完全不是口头谴责那么简单,而是真金白银地下场支持乌克兰。 欧盟2025年光给乌克兰的宏观金融援助贷款就已经达到40亿欧元,其中一笔10亿欧元的贷款,甚至打算用俄罗斯被冻结的资产收益来偿还,这操作相当于直接把俄罗斯的钱拿来给乌克兰“递刀子”。 美国这边更是不手软,不仅持续给乌克兰输送坦克、导弹这些重型武器,2025年还直接制裁了俄罗斯两家最大的石油公司,卡住其能源出口的关键环节。 除了官方援助,还有大量西方雇佣兵涌入乌克兰战场,虽然没有精确数字,但从俄乌前线的作战记录来看,不少乌军精锐部队里都有西方军事顾问的影子,这些外部力量的介入,让原本可能快速结束的冲突彻底变成了拉锯战。 到这时候俄罗斯才发现,这场仗已经不是能不能阻止乌克兰入北约的问题了,而是退一步就可能满盘皆输。 如果现在收手,之前付出的牺牲就成了白费,占据的乌克兰20%土地也得吐出来,更重要的是,北约只会得寸进尺,后续可能会把更多武器部署到乌克兰,甚至推动更多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到时候俄罗斯的战略生存空间会被压缩到极致。 所以俄罗斯的目标自然而然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反东扩,变成了必须在战场上打出优势,让欧美知道继续支持乌克兰得不偿失,同时也要在乌克兰境内建立起一道可靠的“安全屏障”。 从战场态势来看,俄罗斯也确实没有收手的理由,截至2025年9月,俄军已经控制了卢甘斯克99.7%的土地、顿涅茨克79%的土地、扎波罗热74%的土地和赫尔松76%的土地,这些地区可不是无关紧要的荒地,顿巴斯是传统工业重地,有丰富的煤矿和钢铁厂,扎波罗热有欧洲最大的核电站,赫尔松则控制着黑海的重要港口,这些战略要地不管是经济价值还是军事价值都极高。 2025年初,乌克兰在库尔斯克发动了孤注一掷的反攻,一度占据了1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俄军随后展开猛烈反击,把乌军的控制范围压缩到500多平方公里,双方围绕这个离俄罗斯本土不远的战场打得难解难分,因为谁都知道,库尔斯克离俄罗斯的别尔哥罗德州军事基地很近,一旦失守,俄军的后方补给线就会受到威胁,而乌克兰则想靠这个战场为谈判争取筹码。 在这种胶着态势下,俄罗斯一旦撤兵,之前打下的战略优势就会瞬间消失,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往下打。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已经没有退路可走,国内的局势和国际上的压力都不允许它轻易停手。 虽然列瓦达中心2025年9月的民调显示,只有27%的俄罗斯人支持继续打仗,66%的人希望通过谈判解决,但仍有78%的人支持俄军在乌克兰的行动,这种复杂的民意说明,俄罗斯民众虽然渴望和平,但也不愿意接受失败的结果。 经济上,俄罗斯确实面临不小的压力,2025年第二季度化石燃料出口同比下降18%,工业增速近乎停摆,财政赤字也大幅扩大,但它通过调整能源出口方向,还是稳住了基本盘。 2025年前八个月,俄罗斯对华天然气出口增长28%,占其天然气总出口的36%,中俄贸易额占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的40%以上,人民币结算比例超过30%,再加上朝鲜提供的400万到600万枚炮弹,这些外部支持让俄罗斯具备了打持久战的基础。 其实说到底,俄罗斯现在的坚持,本质上是一场对自身安全环境的保卫战,欧美国家的持续拱火,让这场冲突早已超出了俄乌两国的范畴,变成了俄罗斯与北约的间接对抗。 俄罗斯心里很清楚,现在的退让只会被视为软弱,后续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制裁和军事围堵,就像一个人被一群人堵在巷子里,就算打起来吃力,也不能束手就擒。 而且从2025年的局势来看,特朗普回归后虽然表态想促成停火,但乌克兰并不愿意放弃领土,俄罗斯也要求承认新的领土现实,双方的谈判基础根本不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只能继续在战场上消耗,直到欧美国家的援助力度跟不上,或者乌克兰无力再组织大规模反攻,才能真正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这场打了三年的冲突,早已不是最初的样子,它变成了一场关乎战略安全、地缘利益和国际话语权的博弈,俄罗斯不是不想收手,而是在欧美全面下场的情况下,根本没有收手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