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要感谢的是乌克兰而不是俄罗斯?核心是乌克兰在上世纪苏联时期攒下的硬家

探修説 2025-11-03 17:40:47

为什么说中国要感谢的是乌克兰而不是俄罗斯?核心是乌克兰在上世纪苏联时期攒下的硬家底,刚好在关键节点给了中国军工最急需的 “养分”,这种助力是实打实且不可替代的。 上世纪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的军事工业遗产堪称 “富得流油”。 它当年可是苏联最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没有之一 —— 黑海造船厂是苏联唯一能造航母的船厂,尼古拉耶夫飞机厂造过图 - 160 战略轰炸机,还有专门研发洲际导弹、坦克发动机、航空发动机的顶尖科研机构和工厂。 巅峰时期,乌克兰手里有数千枚核弹头、几十艘军舰、上百架战略轰炸机,更关键的是,它还攥着全套的设计图纸、生产工艺和一群经验丰富的顶尖工程师。 而那时候的中国军工,正处在 “爬坡过坎” 的关键期。虽然有一定基础,但在航母、大型运输机、先进航空发动机、舰用燃气轮机这些 “高精尖” 领域,要么是一片空白,要么是技术落后太多,想自主突破难如登天。 偏偏俄罗斯当时对中国处处设防,一方面继承了苏联的军事技术,另一方面却担心中国军工崛起后形成竞争,对核心技术要么漫天要价,要么干脆禁运,想从俄罗斯手里拿到真东西,难上加难。 反观乌克兰,苏联解体后经济一落千丈,大量军工企业停工,工程师连工资都发不出来,手里的技术和设备成了 “烫手山芋”。 而中国恰恰能提供乌克兰急需的资金和市场,双方一拍即合。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瓦良格” 号航母,这艘当年在黑海造船厂只完工 68% 的航母,被中国买下后,不仅让中国直接拥有了改造航母的实物样本,更通过相关技术交流,让中国摸清了航母的设计原理、结构构造,为后来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除此之外,乌克兰还向中国输出了不少关键技术和人才。比如航空领域,中国的 L-15 教练机借鉴了乌克兰的教练机技术; 发动机领域,涡扇 - 10 发动机的研发就有乌克兰专家的参与; 舰用燃气轮机技术,也从乌克兰那里得到了重要启发。 那些失业的乌克兰顶尖工程师,带着图纸和经验来到中国,把苏联时期积累的军工智慧,直接转化成了中国军工的发展动力,这种 “手把手” 的技术传递,比单纯买几台设备管用多了。 俄罗斯虽然也和中国有军事合作,比如卖过苏 - 27 战机、S-400 防空导弹,但这些大多是成品装备或相对成熟的技术,而且核心的设计图纸、生产工艺始终攥在自己手里,中国能学到的有限,更多是 “拿来用” 而非 “学着造”。 而乌克兰提供的,是从设计到生产的全链条技术,是能让中国军工 “举一反三” 的核心能力,这才是最宝贵的。 当然,这不是说俄罗斯对中国军工毫无帮助,而是两者的助力不在一个层面。俄罗斯的合作更多是 “雪中送炭”,解决了中国当时部分装备的急需; 而乌克兰的技术输出是 “添柴加薪”,直接点燃了中国军工自主研发的引擎,让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里,从只能造常规武器,一跃成为能自主研发航母、隐形战机、洲际导弹的军工强国。 说到底,中国军工感谢乌克兰,是感谢它在特殊历史时期,用自己继承的苏联军工遗产,填补了中国的技术空白,送来了关键的人才和经验。而这种机遇,是当时对中国设防的俄罗斯给不了的。 中国军工的崛起,核心还是靠自身的刻苦钻研和持续投入,但乌克兰在关键节点的 “助推”,确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 “要感谢乌克兰” 的核心原因。

0 阅读:18

猜你喜欢

探修説

探修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