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班长黄招强带着伤员们撤退,中途突然清点人数,他习惯

小史论过去 2025-11-03 13:18:46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班长黄招强带着伤员们撤退,中途突然清点人数,他习惯性的喊了句“口令”,没想到,正是他的这一句话,拯救了整个队伍。 黄招强这个人,从小在广东河源县长大,那地方山多地少,生活挺苦的。他1958年8月出生,家里条件一般,但从小就对当兵有股劲头,总想着保家卫国。1977年,他终于如愿参军,进了41军121师361团,当了普通战士。刚入伍那会儿,他训练特别卖力,体能和射击都练得不错。部队生活让他学到不少纪律和技能,很快就适应了集体环境。1978年,他入党,还被提拔成4连7班班长。作为班长,他带兵训练时总是一丝不苟,强调步枪射击和手榴弹投掷的基本功。大家都觉得他靠谱,部队里也认可他的表现。他还代表单位表演过战术和射击,尤其夜间射击项目拿手。 那时候,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得激烈。黄招强所在部队在1979年2月18日接到任务,要攻占809高地。这高地是越军的重要据点,火力强,控制周边地带。黄招强带班负责摧毁敌方火力点。他们从侧翼推进,利用地形调整位置,避开密集火力。他亲自投手榴弹炸掉一个机枪巢,还击毙了2名越军士兵。整个连队推进过程中,大家交替掩护,终于拿下高地,毁了敌方据点。战斗结束,很多士兵负伤,需要尽快撤到后方治疗。这时候,黄招强接到命令,带部分人护送伤员,同时引导指挥机关前移。他没多想,就组织队伍出发。伤员多用担架抬,路不好走,他走在前面保持警惕。 撤退途中,队伍通过一片区域时,黄招强觉得不对劲,下令隐蔽。果然,越军伏击来了,大家还击,利用地形压制敌方。战斗打了十多分钟,越军被击溃。继续前进,又有士兵阵亡,伤员增加。他安排人抬运,坚持往前。快到安全地方时,他清点人数,发现几名伤员行动不像重伤,步伐太稳。他突然问其中一人报口令,那人答不上来。他判断是敌军伪装,下令开火,先击毙2人,其他士兵跟上,消灭了剩余伪装者。另一侧越军也开火,他指挥反击,击退了他们。这过程中,他右腿中弹,但检查队伍后,继续带队直到伤员安全到位。全仗中,他击毙了17名越军,包括那些伪装的特工。 黄招强护送任务完成后,回前线继续打。腿伤发炎,他从炊事班要盐巴,冲盐水洗伤口,坚持完成整个战役。战后,他因为这些表现,获一等功,还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部队表彰他,事迹在军中传开,大家拿他当榜样。他没停步,继续服役,逐步升职。九十年代,他当上副师长,参与部队建设,还写过关于信息时代战争的文章,发表在期刊上。那些文章分析技术对作战的影响,挺有见地。2003年,他调到驻港部队,任副参谋长,负责协调管理和训练,确保部队纪律。 黄招强的事迹不光是个人勇敢,还反映出那场战争中士兵的警惕性。越军常用伪装渗透,混入队伍搞破坏。他那句口令,就是靠平时训练养成的习惯,避免了更大损失。部队里很多人学他,加强口令验证,减少了类似风险。他的经历告诉大家,战场上小细节能决定大局。战后表彰79名战斗英雄,他是其中之一,证明了普通士兵也能发挥大作用。河源老家还建了陈列馆,展示他的旧居和事迹,让后人了解那段历史。 在宗梅吊桥附近,黄招强他们掩护担架队和医疗所前进。越军封锁桥面,特工趁黑混进队伍。他先前已击毙8名特工,这次又和战友消灭了混入的那些。全仗下来,他成了“特工杀手”,专对付越军渗透。腿伤没让他下火线,坚持到最后。这不光是体力,还靠意志力。战后,他升职快,从基层到正师级,靠的就是实打实的功劳。驻港时,他工作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黄招强从小参军,到战场立功,再到后期职务,都一步步来,没什么捷径。1977年入伍,两三年就当班长,说明他能力强。入党后,更注重带兵。战争中,他不只打仗,还护送伤员,引导指挥,这多重任务都完成得好。击毙17人不是吹的,记录在案。盐水洗伤口这事,显示他实用,部队条件有限,就地取材。表彰后,他继续学习,写文章分析战争变化,体现军人适应时代。 那场自卫反击战,背景是越军挑衅边境,造成中方伤亡。中国决定反击,维护领土。黄招强部队属于昆明军区,41军参与北部作战。809高地战斗是典型例子,越军据点被毁后,我军推进顺利。撤退护送中,伪装敌军常见,越军特工训练过渗透。他喊口令识破,就是靠部队规章。整个事件救了队伍,避免指挥混乱。战后,他的事迹激励很多人,部队加强反渗透训练。黄招强2007年10月因病去世,才49岁。

0 阅读:111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