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一老人收破烂时,捡了2瓶没有包装的液体,打开后还能闻到酒味,老人以为是白酒,就喝了半斤多,结果人很快晕了过去!送往医院后,医生发现那是酒精型的防冻液,由于国内没有特效药,只能通过注射白酒解毒。 王大爷是郑州市二七区人,老伴早年去世,儿女在外地打工,平时生活全靠他收破烂维持。 那天下午三点多,他在一处旧货市场后面的垃圾堆旁发现了两只透明的塑料瓶,瓶身没有任何标签,也没有包装,看上去像是别人倒掉的饮料瓶。 瓶里装着半瓶清澈的液体,在阳光下闪着晶亮的光。王大爷拧开盖子,小心地闻了闻,一股浓烈的酒香扑鼻而来。 “这不就是白酒嘛,味道还挺冲!”王大爷自言自语地说。平日里他很少舍得买酒,偶尔遇上节日,才会花几块钱买点散装的“二锅头”,喝上一小盅解解乏。 如今意外捡到两瓶“酒”,他心中还暗暗觉得是老天开眼,送来一点“口福”。 于是,他找了个路边阴凉处,拿出随身带的小碗,倒了半碗“白酒”,仰头一饮而尽。 那股辛辣劲儿顺喉而下,竟比平时喝的散酒还烈,他皱了皱眉,却也没多想,反而觉得这是“好酒”。没一会儿,他又倒了半碗,边喝边咂嘴:“这酒劲真大,怕是人家舍不得喝才扔了。” 然而十分钟不到,王大爷就觉得天旋地转,心口一阵发紧,整个人直冒冷汗。他勉强撑着三轮车想站稳,却发现双腿打颤,手指也开始发麻。 附近的商户见状赶紧跑过来扶他:“大爷,你这是咋了?”王大爷嘴唇发紫,只说出一句:“喝……酒……”便昏倒在地。 商户慌忙报警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几分钟后,救护车赶到现场,将王大爷紧急送往郑州市中心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他体内的乙醇浓度极低,但甲醇含量却惊人。 经过检测,老人喝下的所谓“白酒”,其实是酒精型防冻液——一种汽车用品,含有高浓度的甲醇成分,误饮后可导致严重中毒甚至失明、死亡。 “这种防冻液外观看起来像酒,甚至还有淡淡的酒香,但它是致命的。” 急诊科主任李医生介绍道,“甲醇进入人体后会在肝脏转化为甲醛和甲酸,这两种物质会严重损害神经系统和视神经,延迟性强,症状出现时往往已经危及生命。” 由于国内没有针对甲醇中毒的特效药,医院立即采取了应急措施——注射白酒解毒。这一做法听起来离奇,但却是救命的关键。 医生解释说,乙醇(普通白酒中的酒精)可以与甲醇竞争肝脏代谢的酶,从而减缓甲醇转化为毒性物质的速度,给身体争取时间排出毒素。 急救室里,王大爷被插上了导管,输液瓶里滴着稀释后的白酒溶液。空气中弥漫着酒味,医护人员忙得满头大汗。“这种情况再晚十分钟,可能就救不回来了。”护士长小声说道。 几个小时后,王大爷终于有了反应,能睁开眼睛说话了,但整个人依旧虚弱无比。医生继续为他进行透析治疗,帮助体内残余的甲醇排出。 幸运的是,经过一夜的抢救,王大爷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第二天清晨,王大爷的儿子从外地赶来,红着眼睛守在病床前。医生叮嘱他们:“今后一定要提醒老人,捡来的饮料或瓶装液体千万不能随便喝,哪怕闻着像酒,也可能是工业酒精。” 儿子听得直掉泪,连声说:“我爹平时就省惯了,连半瓶矿泉水都舍不得扔,真没想到会出这种事。” 此事传开后,引发了不少市民的讨论。有网友评论道:“老人的节俭本是好事,但社会也该加强安全教育。” 也有人呼吁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要求防冻液生产企业在瓶身上标注明显的危险标识,以防类似悲剧重演。 据了解,酒精型防冻液因为成本低、效果好,被广泛使用,但其主要成分甲醇属于有毒物质,一旦被误饮,轻则头晕呕吐,重则失明、丧命。 李医生提醒道:“甲醇中毒的危险在于隐蔽性强,早期症状类似醉酒,常被误判,等到出现视力模糊、呼吸困难时,往往已经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