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一位八路军司令员正在参与会议,手枪队长却突然持枪闯入,这一突发状况致使包括司令员在内的8位将士惨遭枪杀,4人受重伤,究竟是何缘由呢?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冀鲁边区的平原上燃起了救亡的烽火。 盐山人邢仁甫勇敢地站了出来,他带领着满怀热血的儿女们,组建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以及“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 他先后出任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31游击支队司令员、115师教导6旅旅长,最终成为冀鲁边区司令员。 那几年,他率领队伍打了许多硬仗,把分散的抗日力量汇聚起来,在当地百姓心中,他是赫赫有名的抗日功臣。 时间来到1943年6月30日,新换防到的八路军115师一部正在大口河口的荒岛上开会。谁都没料到,手枪队长王春洪突然持枪冲进会场,朝着正在发言的军区领导人黄骅开了一枪。会场瞬间陷入混乱,王春洪带来的几个人也跟着开枪射击,短短几分钟,就导致8人死亡、4人受伤。而这起事件的背后主使,正是已经蜕化变质的邢仁甫。他当上司令员后逐渐变了模样,在根据地内娶小老婆、私藏金银,还密谋带领部队投靠日军。黄骅同志前来整顿纪律,邢仁甫害怕事情败露,便指使心腹下了毒手。 邢仁甫后来真的跑去投降了日本人,还当上了“剿共司令”。抗战胜利后,他又混入国民党军,直到1950年被新中国政府抓获并枪决。一个曾经的抗日英雄,最终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这件事越琢磨越让人感到心寒。邢仁甫并非一开始就心怀不轨,当年抗击日寇时,他也是一条好汉。问题在于,他手握大权后无人能够约束,在根据地他独断专行,慢慢地就把队伍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如今回顾这段历史,关键并非只是谴责叛徒,而是要思考如何防止好人走向堕落。权力这东西,真的需要有制度来约束。再好的同志,一旦脱离了监督,都有可能走上歧途。邢仁甫的教训警示我们,仅仅依靠个人觉悟是靠不住的,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来加以规范。如果根据地能早点建立民主监督机制,他或许也不至于堕落至此。看看现在的一些干部,起初也十分清廉,后来权力大了就忘乎所以,这种问题从那时起就应该加以防范。 各位读者对此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