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要去大陆访问了。记者问她这次去大陆第一个要见谁?她回答说:“第一个要先见我

观今言史啊 2025-11-01 14:00:16

郑丽文要去大陆访问了。记者问她这次去大陆第一个要见谁?她回答说:“第一个要先见我的爸爸。”   记者一脸懵逼,因为郑丽文的祖籍在云南,其父亲郑清辉,曾是中国远征军成员,在缅甸与日军作战,获抗日勋章等。   郑丽文总说自己是“云南的女儿”,祖籍就在云南普洱,这点从她反复强调“台湾人就是中国人”的主张里就能看出分量。   小时候她最爱听爸爸讲过去的故事,那些关于滇缅公路、怒江对峙的片段,虽然爸爸说得轻描淡写,她却能想象出当时的惨烈。   爸爸很少拿出那枚勋章,每次拿出来都要先用软布擦半天,勋章的边角早就磨得发亮。   郑丽文记得爸爸说过,第一次入缅作战时条件极差,战友们穿越野人山,饿了就挖野菜,不少人没能扛过瘴气和饥饿。   后来部队强渡怒江发起反攻,脚下是湍急的江水,对岸是日军的碉堡,好多兄弟刚上岸就倒下了。   这些故事没什么华丽的词藻,却在她心里种下了对故土的牵挂,也让她从小就懂,两岸的历史从来都是拧在一起的。   这次去大陆,她特意提前打听了云南的天气,还准备了爸爸爱吃的台湾点心。   这种心思不是装出来的,就像她当年从民进党退出,转而加入国民党,坚持“两岸同属一中”,本质上都是源于这份刻在骨子里的认同。   记者们之所以会错愕,大概是习惯了用政治滤镜看两岸交流,却忘了最实在的连接从来都藏在家人的牵挂里。   郑丽文的选择恰恰说明,两岸关系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一段段真实的记忆。   她爸爸那代人用鲜血守护的,是整个民族的家园,这份家国情怀不会因为海峡的阻隔而变淡,反而会通过血脉一代代传下去。   有人说她这是在作秀,可了解她过往的人都知道不是,她在剑桥读书时研究的就是两岸地缘政治,后来在台湾政坛,对着 “台独” 言论从来都是直接反驳,说那些话术是在制造仇恨,让台湾付出了太多代价。   这次先见爸爸,不过是把她一直坚持的主张,落到了最朴素的行动上,连自己的根都认,又怎么会认同分裂的说法呢?   中国远征军的历史早就刻进了民族记忆里,那些在缅甸牺牲的战士,有云南的、四川的,也有台湾的,他们当年为的不是某一块地方,而是整个国家。   郑丽文去见爸爸,其实也是在见那段共同的历史,勋章或许会褪色,但里面藏着的家国情怀不会;海峡或许有距离,但血脉里的牵挂断不了。   这趟行程里,见爸爸这件事比任何政治表态都有力量,它让大家看到,两岸的连接从来都不只是会议室里的谈判,更是饭桌上的点心、勋章上的温度,是 “我是云南的女儿” 这种自然而然的认同。   等郑丽文真的见到爸爸,或许不用多说什么,递上点心,讲讲沿途看到的故土变化,这份跨越海峡的牵挂,就已经有了最圆满的答案。   参考资料:中华网新闻《郑丽文的祖籍是哪里 从云南到台湾的政坛之路》

0 阅读:88

猜你喜欢

观今言史啊

观今言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