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声下的呼唤:乌克兰志愿者在前线寻找最后的老人】海外新鲜事
俄乌战争进入第4年,随着前线形势不断变化,乌克兰东部再次掀起撤离潮。根据联合国统计,目前每10名乌克兰人中就有1人沦为国内流离失所者。炮火仍在,志愿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线,协助寻找与撤离滞留的居民——而在那些被战火摧毁的废墟里,有人选择逃离,也有人选择留下。
战火中的呼喊
“柳德米拉!有人在吗?柳德米拉!”志愿者的呼喊在被炸毁的街区间回荡,那是这座小镇上,少数仍属于“人”的声音。
这里是康斯坦丁诺夫卡(Kostyantynivka),距离前线仅9公里。随着战线逼近,街道空无一人,通信中断,许多老人彻底与外界失联。
乌克兰的撤离行动除了由警方特种单位“白色天使”执行外,很大程度依赖民间志愿团队。这些团队驾驶普通车辆,没有装甲保护,也没有防无人机设备,只凭着手上写着地址的纸条,一家家地敲门、呼喊,只为在下次炮击前找到仍被困的居民。
这次,他们要找的是80岁的老妇柳德米拉。她住在一栋老旧的四层楼房里,门前堆着整齐的柴火——那是留守者为冬天的断电、断煤气提前准备的生存物资。屋内的行李早已打包,她拖着两袋沉重的包裹,颤巍巍地走下楼梯。就在此时,天空传来导弹掠过的呼啸声。
柳德米拉行动不便,也几乎无法掌握外界消息。“我哪儿也不去,社工会送饭来,我就在家里坐着。”她语气微弱地说。她没有亲人,女儿5年前因病去世,现在只希望志愿者能帮她撤到第聂伯(Dnipro)的一家疗养院,“我已经三级残疾了,只想有个能活下去的地方。”
隔壁的老妇玛丽娜(Maryna)拄着拐杖缓缓走来。她脸上还画着眉、涂着口红,“这是我仅剩的体面。”她低声说,“我已经四天没睡了。阳台没了,衣柜没了,连杯柜都没了,一切就像噩梦。”
康斯坦丁诺夫卡坐落在通往顿涅茨克(Donetsk)的H20公路上,是前往克拉马托尔斯克(Kramatorsk)的必经之地。这里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也因此交火频繁。
不愿离开的人
志愿团体“Proliska”的车辆停在楼下。该组织顿涅茨克地区负责人特卡乔夫(Yevhenii Tkachov)介绍,过去一个月,申请撤离的居民数量增加了三至四倍,多数是年迈或残疾者。
“昨天有多少人死了你知道吗?”一位女社工劝玛丽娜撤离,“那栋五层楼的房子整栋塌了,砖头堆满街。”她轻声补充,街角的废墟里,还躺着一名年轻男子的尸体。
但玛丽娜只是摇头:“我什么都没有,也没钱。他们带我走后,我能干什么?回去又去哪儿?我的养老金一个月才3500格里夫纳(约人民币630元),在克拉马托尔斯克连房租都付不起。”
像玛丽娜这样的人,在乌东地区比比皆是。有人帮忙把邻居的行李搬上撤离车,却转身回到自己的家中。有人说:“我在这儿出生,也会在这儿死。”也有人坚持留下,只为照顾家里的猫狗。
战争中的社会裂痕
乌克兰社会政策、家庭与团结部数据显示,政府为首次撤离的居民提供6个月补贴,每人每月2000格里夫纳(约人民币360元),残疾者可领3000格里夫纳(约人民币540元)。联合国难民署也提供为期3个月、每月3600格里夫纳的现金支援。
但对那些失去家园、无力工作的老人来说,这些补助远远不够。志愿者表示,许多人被送到帕夫洛赫拉德(Pavlohrad)的中转站后,只能暂时安置,之后还得靠自己生活。
流离与回返
根据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IOM)10月发布的报告,目前乌克兰约有370万名国内流离失所者,占全国人口约10%。其中28%来自顿涅茨克州,是全国比例最高的地区。
报告指出,84%的流离失所者必须动用积蓄或借债购买食物;约9%的人卖地求生,还有13%被迫从事危险或非法工作。由于援助减少、储蓄耗尽,不少人选择返回原居地。截至10月,已有超过212万人回到战区。
“你明天再来吧。”玛丽娜轻声对志愿者说。“那谁来给我加油费呢?”特卡乔夫笑着回应,语气中带着一丝玩笑,却掩不住深深的无奈。
图:联合国统计显示,目前每10名乌克兰人中就有1人在国内流离失所。图为志工团体撤离长者到相对安全的后方城市,再由其他志工用救护车送他们到中部城市。 中央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