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的后人有点意思,明明父亲是潜伏台湾的烈士,儿子吴韶成在河南却格外低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国民党局势已定,吴石身居高位,掌握着台湾兵力布防、舰艇调动等要害情报,那一年,吴石主动与中共地下组织接触,成为密使,他将这些涉及国家安危的机密,一次次通过极为隐秘的渠道送出,舟山、金门、马祖等岛屿上的部署、补给方案,均靠这些情报才得以掌握,每一次传递,都是冒着极大风险。 吴石的选择并非一时热血,而是源于对国家统一的信念,表面上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实则在为两岸和平统一默默奉献,情报传递一年后,因组织内部出现变故,吴石被捕,特务搜查时,只找到几封表达统一愿望的家信,行刑前,吴石高呼国家终将统一,随即倒下,年仅四十六岁,吴石的牺牲,成为当时地下工作无声的注脚。 吴石的信物,是关系千军万马的战略图,是决定历史方向的微缩胶卷,这些物件,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情报,更是国家命运在那个风雨飘摇年代的缩影,吴石留下的远不止于此,还有一封简短的字条,写着“如有困难可找何康”,这份字条,成为吴韶成后来人生中的另一份信物。 吴韶成少年时期,家中风声鹤唳,父亲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南京小院再无往日生气,母亲默默焚毁家信与照片,外界传言四起,吴韶成没有大声哭泣,只是将所有情感都压在心底,从此以后,每一句话都变得格外慎重,每一个举动都小心翼翼。 走进大学,吴韶成从不主动提及家世,档案表格里,父亲的名字一栏只是简略带过,四九年后,吴韶成进入中央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被分配至河南,从最基层的技术员做起,冶金厅、地质公司、各类工程现场,吴韶成始终埋头做事,鲜有言辞,他的成长路径,没有任何捷径,也没有外界的特殊照顾。 吴韶成的那张字条,始终夹在书页之中,字条上的名字,意味着一种通行证,也是一条可以避开所有困难的后路,但吴韶成一生未曾动用,单位评先进时,领导知晓其父身份,本想偏袒一二,他却坚持靠业务赢得认可,吴韶成认为,荣誉只能靠努力争取,电视台想拍纪录片,他也婉拒,表示史料已有记载,无需个人再露面。 社会标签并未让吴韶成自觉特殊,反而更让他格外低调,特殊年代,吴韶成因“国民党高官子弟”身份被审查,也曾遭遇翻箱倒柜、批斗风波,他从未辩解,也不以烈士之后自居,只是默默做好本职,吴韶成相信,父亲留下的,不是可以换取便利的资本,而是应当铭记的信念。 几十年里,吴韶成的生活极为简朴,家中布置简单,家具老旧,衣物洗得发白,有人问起缘由,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能用就行”,退休后,吴韶成常去社区帮忙,修修电线,讲讲抗战和工业建设的故事,邻居问及父亲的生平,他只说是“老军人”,从不多做解释。 直到有一天,邻居偶然在家中旧书上看到“吴石手藏”一行小字,才知晓吴韶成的真实身份,吴韶成对此不以为意,依然过着平淡生活,自豪感,不挂在嘴边,而是体现在日常点滴,吴韶成用一生践行了父亲遗书中的家训——清廉节俭,自立为善。 吴石的遗产,除了家训,还有上千册藏书,吴韶成将这些书悉数整理,贴上“吴石将军家属捐赠”的标签,2015年,吴韶成在生命最后阶段,做出重要决定:将毕生积蓄和全部藏书,捐赠给郑州大学,设立“吴石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家境普通的学生,他特意嘱咐不要宣传,只希望奖学金能悄悄延续下去。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 2023年10月25日报道《“密使一号”吴石后人:低调半生守初心,捐资助学续丹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