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这句振聋发聩的话源自于2016年,当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公开反对中国耗资2000亿人民币建设大型粒子对撞机的计划,而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则坚定认为,这一项目是中国科学进步的关键,放弃将导致中国科技落后30年。 2012年,科学界因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LHC对撞机发现希格斯玻色子而沸腾,该粒子被称为“上帝粒子”,因为其揭示了物质为何有质量。 全球科学家看到了进一步探索的机会,欧美国家竞相进行设备升级。 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斥巨资90亿美元挖掘的超级对撞机项目却因国会砍预算而未能完成,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中国此时的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团队在大亚湾地下实验室开展的中微子实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但登上了《物理评论快报》的封面,还在2020年获得了基础物理突破奖。 杨振宁在2016年的一篇文章中明确表示,中国不宜在此时建造超大对撞机。 他提出了七个反对理由,其中首要关注的就是巨大的项目成本。 杨振宁指出,2000亿的投入对于当时的人均GDP而言风险过大,美国的失败就是前车之鉴。 他还认为此类项目将挤压其他科学领域的资源,并指出中国在国际科研中的角色依然较弱,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对此,王贻芳迅速回应,强调建设大型对撞机的必要性。 他指出,分阶段建设的方案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并相信中国的管理能力足以支持这样的重大工程。 同时,他强调希格斯粒子研究的窗口期有限,中国如不跟进,将在粒子物理领域落后数十年。 王贻芳认为这个项目不仅仅是科学研究,更是对超导磁铁、低温工程和精密材料的全面挑战,这些技术进步将对制造业和医疗成像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时至2025年,教改使教育经费显著增长,多数投入到了基础教育,农村的实验设备得以改善,科普率提高到了15%以上。 与此同时,CEPC项目的推进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国际会议上,中国团队的提案获得了全球专家的认可,项目进入“十五五”规划。 这十年间,中国科学界的努力显示出在科技领域的长足进步。 回顾杨振宁的反对与王贻芳的坚持,不仅仅是科学发展中的一段插曲,更是对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 科学的进步需要理性与激情的碰撞,更需要在争议中找寻出合理的发展路径。 未来如何发展,依然是需要所有人共同关注与参与的重要议题。 信源: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 来自史不二-微博-史不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