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试射新导弹!   特朗普访韩前两天,朝鲜的导弹在西部海域划出了一道两千多公里

波览历史 2025-10-30 13:59:35

朝鲜试射新导弹!   特朗普访韩前两天,朝鲜的导弹在西部海域划出了一道两千多公里的轨迹。据朝鲜中央通讯社29日报道,朝鲜导弹总局28日在朝鲜西部海域进行了海对地战略巡航导弹试射。   那枚飞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巡航导弹,用垂直发射的火光告诉外界,半岛的威慑平衡早已不是简单的“以核制核”,而是藏着更务实的战略算计。   就在这场试射的四天前,韩国刚在巨济造船厂下水了“张英实”号潜艇。这艘三千五百吨的水下平台带着十个垂直发射单元,能发射射程八百公里的潜射导弹,目标直指朝鲜的指挥中心。   而日本更早动作,从今年四月开始,改进型12式反舰导弹已经陆续部署西南诸岛,射程从两百公里暴涨到九百公里,既能打军舰也能轰陆地目标,还计划年内接收四百枚美国“战斧”导弹。   东北亚的军备棋盘上,朝鲜的试射更像一次精准落子,不是突然发难,而是对周边动作的回应。   这枚导弹的真正亮点不在射程,而在发射方式背后的取舍智慧。朝鲜刚下水的“崔贤”号驱逐舰,带着七十四个垂直发射单元,却特意把相控阵雷达做小到美军“宙斯盾舰”的一半,没去追求全面的防空反潜能力,只盯着导弹发射效率和核搭载能力。   这次试射的垂直发射技术,就是为这艘明年初才交付的驱逐舰做的适配测试。   这种思路和伊朗的导弹发展路径如出一辙,伊朗当年从“飞毛腿”导弹逆向工程起步,不去硬拼雷达精度,而是用固体燃料技术和推力矢量控制,在制裁中搞出了能覆盖中东的“霍拉姆沙赫尔”导弹。   朝鲜也一样,知道自己在舰艇雷达、反潜技术上有短板,干脆把资源全砸在“打得远、藏得快”上,不用调整舰向就能在半分钟内齐射多枚导弹,这种效率比单纯追求装备先进更贴合实战需求。   试射的时间点选得极有讲究。特朗普此次访韩带着“终战宣言”的议题,美方想以宣言换取核设施核查,而朝鲜用导弹试射给出了回应。   就在半个月前,美日韩把原定十一月的“乙支自由护盾”军演提前到十月十五日,首次拉来美国“暗鹰”高超音速导弹参演,那款射程近两千八百公里的武器,能把半岛全域纳入打击范围。   朝鲜选择在此时亮出海基导弹,等于告诉美方:谈判桌上的筹码不是宣言文本,而是实实在在的威慑能力。   这种“军事示强留余地”的策略很微妙,既没让导弹飞向敏感区域,又精准踩在外交节点上,比单纯的口头抗议管用得多。   技术溯源里藏着更真实的发展逻辑。外界总说朝鲜导弹靠“仿制”,确实,其技术起点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埃及赠送的苏制“飞毛腿”,早期巡航导弹研发也离不开逆向工程。   但这次垂直发射技术已经有了明显的本土改造痕迹,韩美专家发现,“崔贤”号的垂发布局看着像国际主流设计,实际却去掉了所有非必要功能,连直升机机库都省了,只为多装导弹。   这和伊朗改“法塔赫-110”导弹的思路一样,拿到基础技术后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按自己的作战需求拆改优化。   就像这枚试射的导弹,最低能飞到几十米高度,专门钻韩军“爱国者”系统的探测空子,不拼制导精度,只保证突防成功率,这种“取舍式创新”远比盲目跟风先进装备更聪明。   当然,这套海基威慑体系并非无懈可击。“崔贤”号驱逐舰虽然火力强劲,却没有成熟的直升机机库,反潜能力薄弱,一旦脱离岸基掩护,很容易被美日韩的反潜机锁定。   导弹飞行时间虽长,但弹载数据链的抗干扰能力还没经过实战检验,真到复杂电磁环境下能不能精准命中目标还是未知数。   韩国国防部长官安圭伯近期更是放话,年底要部署“玄武-5”导弹,八吨重的弹头能炸穿地下掩体,宣称十几枚的威力就能堪比核弹。   这些短板朝鲜不可能不知道,但对其战略而言,威慑力从来不是靠完美装备,而是靠让对手意识到“反击代价巨大”。   就像伊朗的导弹精度不算顶尖,却靠着数量和突防设计,让以色列不敢轻易动手。   试射引发的连锁反应已经显现。美韩宣布十一月将在日本海搞“三叉戟”反导演习,首次把“萨德”“爱国者-3”和“标准-6”导弹拉到一起搞拦截测试,还计划升级情报共享系统,实现导弹发射数据实时同步。   这种“一方出招,三方应对”的循环,早已成了半岛的常态。但朝鲜似乎更擅长在这种循环里掌握节奏,去年阅兵展出的火星-20洲际导弹还没全测完,就已经让美国国务院承认“构成威胁”。   这次海基导弹刚试射,韩国股市的国防板块就应声上涨,战略目的已然达成。   示弱换不来安全,只有让自己的武器能打到对手的腹地,才能在谈判桌上有说话的分量。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2025-10-29 07:11·环球网官方账号 朝鲜试射海对地战略巡航导弹

0 阅读:33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