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曾感慨万分地说,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人可以不以赚钱为目标,而在美国,不赚钱的事是没人干的。不以赚钱为目标那以什么为目标呢?不以赚钱为目标那以什么为目标呢?说到底就是为了国家的强大,为了国家利益可以心甘情愿地牺牲经济利益。这是中国强大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鲁比奥的感慨确实说到了点子上,美国习惯用经济账本衡量一切,可中国的行事逻辑里,永远有本比赚钱更重要的“国家账本”。这种不为眼前利益折腰的底气,从几十年前就刻进了中国人的骨子里,不信看看那些实打实的人和事就知道了。 当年搞原子弹氢弹的时候,中国的家底薄得叮当响,1964年全国GDP也就1470亿元,老百姓还在为吃饱饭发愁,连科研人员的口粮都得精打细算。邓稼先在美国读博士时,不到两年就拿下学位,那可是当时的顶尖人才,留在美国随便找个实验室,年薪就能抵上国内普通人几十年的收入,洋房汽车更是不在话下。 可他拿到学位第九天就打包回国,连犹豫的功夫都没有,临走时跟朋友说的那句“祖国需要人才”,压根没提钱的事。回到国内,等待他的不是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而是西北戈壁的漫天黄沙,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掺着沙子的粗粮,计算数据连计算器都没有,全靠算盘和草稿纸密密麻麻地堆。 就这条件,全国还得勒紧裤腰带往里面砸钱,要知道那会儿这笔投入要是用来搞民生,能让不少人填饱肚子,但没人觉得不值——因为大家都清楚,没有核武器撑腰,再多的经济利益也守不住。后来原子弹成功爆炸,西方才猛然发现,中国人敢为了国家安全,把短期经济利益当“铺路石”。 这种思路放到基建上更明显,青藏铁路就是个典型例子。修这条“天路”之前,不少人算过经济账:要穿越冻土层、翻越唐古拉山,光是解决冻土难题就得砸进去天文数字,而且西藏当时人口少、物产运输需求有限,短期肯定赚不回成本。 可国家二话不说拍板开工,光青藏铁路连带后续的拉日、拉林铁路,总投资就有800多亿,这数字搁2005年,是西藏全年GDP的3倍还不止。 施工队顶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背着氧气瓶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作业,有人甚至牺牲在工地上,他们图啥?肯定不是为了工资奖金,而是为了让西藏真正和内地连在一起。 事实证明这笔“亏本买卖”做对了,2006年铁路通车后,十年间西藏GDP就翻了四倍,2015年突破千亿大关,旅游收入更是从之前的毛毛雨变成282亿元,是通车前的15倍。 铁路货运收入每增加1元,就能带动20元的GDP增量,这账要是放在开工前,美国的资本家肯定算不明白,但中国人懂,国家统一和区域发展的价值,从来不能用短期利润衡量。 再看航天领域,美国当年搞阿波罗工程,十年砸了250亿美元,算下来每年要占GDP的2%到2.5%,而中国探月工程开展7年,投入还不到人家的千分之一,首期计划14亿元,也就够在北京修两公里地铁。 载人航天工程更夸张,从1992年启动到2011年,20年总花费才350亿元人民币,不及美国NASA一年的预算——要知道美国每年航天投入就得170到180亿美元。 有人说中国航天是“穷省办大事”,其实不是穷,是把钱花在了刀刃上。当年神舟飞船研发,美苏都经历了无人、单人到多人的漫长过程,中国直接一步到位搞多人飞船,不是为了省钱,是为了抢时间赶技术。 探月工程里的新型材料、深空测控网,一开始没人知道能赚多少钱,但这些技术后来慢慢转化到民用领域,从新材料到精密制造,带动了一连串产业升级。 上海有测算显示,载人航天每1元投资,短期能拉动2.7元产出,长期更是能到3.58元,这还是看得见的收益,看不见的是整个国家科技实力的跃升,是中国人在太空领域站稳脚跟的底气。 这些事里藏着同一个逻辑:中国人不是不爱赚钱,而是清楚有些东西比赚钱更重要。邓稼先放弃美国高薪,不是傻,是知道国家没有核盾牌就没有安全感;青藏铁路砸下800亿,不是疯,是知道边疆稳定比短期利润更关键;航天工程精打细算,不是抠,是知道科技自立才能不受人卡脖子。 美国的逻辑是“不赚钱的事没人干”,可中国的逻辑是“国家需要的事,再难再亏本也得干”。这种愿意为长远利益牺牲眼前得失的定力,让中国在很多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 当年西方国家封锁核武器技术,中国硬是靠自己搞了出来;后来航天领域被技术壁垒卡住,中国又靠自主创新追了上来。 鲁比奥说美国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或许他没看透,真正的竞争力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为了国家强大,愿意付出多少的决心。这种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选择,不是某个时代的特例,而是中国人一以贯之的底色,从两弹一星到青藏铁路,从航天工程到如今的芯片研发,代代相传,这才是中国真正的底气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