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志愿军司令员幸好是彭德怀元帅,换别人根本就镇不住? 这话听着绝对,细扒1950年那阵子的乱局,才懂不是捧杀,是真没第二个人能扛住那份糟心。 1950年那会儿,咱中国真是倒霉事儿一堆,内忧外患搅在一起,乱得像一锅粥,朝鲜半岛那边打起来了,美国不光掺和朝鲜内战,还派第七舰队跑到台湾海峡,死活不让咱统一。 更过分的是,它拉着联合国安理会,找了英、法等15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把战火直接烧到咱鸭绿江边,咱边境的安全都快保不住了,朝鲜那边没办法,两次紧急找咱帮忙,国内关于要不要出兵也吵得不可开交。 就在这火烧眉毛、乱成一团的时候,彭德怀元帅站了出来,临危受命,当上了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挑起了保家卫国的重担。 彭德怀元帅一到朝鲜战场,那军事指挥才能“噌”一下就显现出来了,第一次战役,他指挥志愿军,让1个军主力配合朝鲜人民军在东边拦着敌人,集中5个军和1个师在西边给“联合国军”来个突然袭击。 我军将敌人自鸭绿江边直驱至清川江以南,一举歼敌一万五千余人。敌人妄图于感恩节前鲸吞全朝鲜的狂妄计划,就此被彻底粉碎,化为泡影。 朝鲜战局初步稳住了,第二次战役,他更牛,用了个“诱敌深入”的招儿,故意装作打不过,把“联合国军”引到预定地方,然后发起反击。 敌人被打得兵败清川江两岸和长津湖畔,没办法,只能丢下平壤、元山,退到“三八线”以南,这两次战役打得又快又好,志愿军士气大振,也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咱中国军队的厉害。 不过彭德怀元帅可没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心里明白,美军虽然吃了败仗,但兵力集中,这仗往后打肯定更难,咱中国军队得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第三次战役,志愿军虽然打到了三七线,可没消灭多少敌人,战线拉得太长,部队供应都成问题了。 而“联合国军”防线收缩、兵力集中,很可能趁机反击,这时候,苏联驻朝大使让志愿军接着追,解放全朝鲜,彭德怀元帅可没听他的,直接命令志愿军停止进攻,后来事实证明,他这决定太对了,不然志愿军说不定就掉进敌人的陷阱里了。 彭德怀元帅用人独具慧眼。第一次战役,第38军因误判敌情未完成任务。然而到了第二次战役,彭帅依旧将穿插敌后这一关键重任托付于他们,足见她用人之胆略与智慧。 第38军上下都憋着一股劲儿,第113师一晚上跑了140多里,在三所里、龙源里把美军后撤的路给卡死了,为战役胜利立了大功,在战役中,第38军功勋卓著,为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战役落幕,彭德怀元帅亲撰嘉奖令,文末赫然书就“三十八军万岁”,自此,第38军荣膺“万岁军”之美誉。 说“志愿军司令员幸好是彭德怀元帅,换别人根本就镇不住”,这话一点儿都不夸张,1950年那局势,就像一团乱麻,又像一座马上要喷发的火山,又危险又复杂。 彭德怀元帅就像那能稳住局面的“顶梁柱”,有他在,志愿军才能在那么难的情况下,一次次把敌人打退,他军事上有远见,能看清局势,做出对的决定;用人也厉害,能让部队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而且他特别清醒,不会被胜利冲昏头,也不会被困难吓倒,要是换个人,面对美国那么强的军事力量,还有复杂的国际形势,说不定就慌了神,不知道该咋办了。 彭德怀元帅就是那个关键时候能扛起事儿的人,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带着志愿军打出了咱中国的威风,让全世界都对咱刮目相看,他就像一座永远不倒的丰碑,咱得一直敬仰他、记住他。

用户15xxx79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用户10xxx92
注定的,当时合适的人不合适去,只有彭总
用户10xxx88
换101呢?
说啥信啥 回复 10-30 22:07
101不敢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