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不提中国空间站了?没脸提,跟国际空间站差距太大。 国际空间站的建设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历经数次扩展和完善,由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和加拿大等多个国家联合建造。 光俄罗斯的“曙光”号工作舱就重24.2吨,内部容积达72立方米,差不多是一套120平米的地面公寓大小;美国的“命运”号实验舱更“豪横”,单造价就14亿美元,装着41.5万个精密零件,既是太空实验室,又是整个空间站的指挥中枢,这阵容往近地轨道一摆,确实够唬人。 再看中国空间站,虽说一直喊着“起点高”,但说白了更像“经济适用型选手”——总重量刚过180吨,连国际空间站的一半都不到,舱段数量更是没法比,人家是多国拼凑的“太空豪宅”,咱们顶多算个“紧凑型三居室”。 国际空间站早在2001年就有首批常驻成员进驻,哪怕中间因美国航天飞机失事耽误了进度,也攒下二十多年的运行经验,最多能同时塞7名航天员,2025年初SpaceX“龙”飞船一对接,很快就凑齐了7人驻留团队;反观中国空间站,2022年才全面建成,2024年底的报告显示,建成后运行两年累计只有15人次驻留,单次最多容纳3名航天员,论“资历”和“排场”,确实差了一大截。 在核心的科学实验领域,这种差距更突出。 国际空间站走的是“边建边用”的路子,从1998年首个舱段发射后,就陆续开展微重力实验,等2005年6个公开实验舱全部到位时,已经积累了上百项数据。 加拿大的19米长机械臂能拉着航天飞机精准对接,意大利的后勤舱单次能运送9.1吨货物,各国科学家挤破头要上去做实验——2023年欧洲航天局还在上面搞了“太空养蚕”实验,观察蚕在零重力下吐丝,光这类趣味实验就吸引了全球目光。 中国空间站虽说号称“国家太空实验室”,2022年建成后运行两年才搞了181项实验,哪怕有14个科学机柜,跟国际空间站的“万国牌”实验设备比也只是小打小闹。 人家连“尤达宝宝”毛绒玩具都能带上天当零重力指示器,咱们的实验样品才刚凑够近百种,数据量200多T看着不少,可这些数据大多集中在基础物理和生物实验领域,不像国际空间站覆盖了从材料科学到天文观测的多个方向,论实验的广度和影响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在国际合作的“牌面”上,两者的差距就更没法藏了。 国际空间站是名副其实的“太空联合国”——俄罗斯负责服务舱和对接系统,美国主导实验舱和生命支持设备,欧洲造货运舱,加拿大研发机械臂,连航天员训练都得跨国协作。 俄罗斯的“码头”对接舱既能接飞船又能供航天员出舱,美国的气闸舱花1.64亿美元造出来,专门给航天员换舱外服,每次有新舱段对接,都是多国媒体一起报道。 中国空间站虽说也喊着“国际合作”,但核心元器件全是自己造,实验项目基本是国内科学家提的,哪怕接入了瑞士的粒子探测器、意大利的辐射监测设备,也只是小范围合作,远没有国际空间站那种“一国出技术、多国享成果”的规模,自然没法像人家那样靠“跨国协作”刷足存在感。 更关键的是“大众关注度”,国际空间站运行这么多年,几乎年年都有“大事件”——2021年美国“龙”飞船对接时出现舱门故障,航天员在舱内调试3小时才解决,全程直播引全球网友围观;2023年俄罗斯机械臂失灵,美俄欧加四国工程师联合远程修复,连维修细节都成了航天圈的热门话题,光公开的故障和解决案例都能编本书。 反观中国空间站,2022年建成后除了常规的航天员驻留和10次出舱作业,基本没什么“突破性新闻”——出舱任务多是安装设备、检查舱体,没有国际空间站那种“紧急抢修”的戏剧张力,就连航天员在舱内做实验,也多是“按部就班”的常规操作,很难像国际空间站那样靠“意外”或“创新”吸引大众持续讨论。 还有个隐性差距是“产业链拉动能力”。 国际空间站直接带火了一批全球航天企业:美国波音公司为它造实验舱,常年维持上千人团队,还衍生出了商业载人飞船技术;俄罗斯能源火箭航天集团靠服务舱维护,每年能从政府拿到数亿美元订单;加拿大MDA公司的机械臂技术,不光用在太空,还改成了深海探测设备,产业链延伸到海洋工程领域。 中国空间站虽说实现了核心部件国产化,从长征火箭到天和核心舱都由国内企业制造,但产业链基本局限在国内——航天员往返只能靠神舟飞船,货运靠天舟飞船,不像国际空间站那样,从俄罗斯“联盟”号到美国“龙”飞船,再到欧洲“自动转移飞行器”,每次飞船换代都能引发全球航天企业的竞争,连带拉动了卫星通信、特种材料、精密仪器等上下游产业,这种“全球辐射力”的差距,直接导致中国空间站没什么能让大众反复讨论的话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