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条消息:清华大学聘用了翁帆,我觉得这个安排是合适的。 首先,翁帆这个人,这

云景史实记 2025-10-29 23:20:53

看到一条消息:清华大学聘用了翁帆,我觉得这个安排是合适的。 首先,翁帆这个人,这个名字,已经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联系在一起,即使是出于对杨振宁的纪念,对他的敬意等等考量,清华大学聘用她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其次,翁帆本人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聘用为教职人员,也无不可。 有人可能还是会嘀咕,是不是 “看在杨先生面子上搞特殊”? 好多人只知道她是杨振宁先生的妻子,却不知道她早就是实打实的博士。2011 年她就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建筑历史专业博士,当时这事在清华校园里传过一阵,有学生说她上课穿运动鞋、牛仔裤,背着朴素的包,找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下就安安静静记笔记,跟普通学生没两样,没人觉得她是 “特殊人物”。 那会儿就有人问,是不是因为杨振宁先生才给她开了后门?清华当时就明明白白说了,翁帆是按港澳台学生的正规流程申请的,和其他一百多个港澳台研究生一起参加考核,过了才录取的,那年清华总共就录了 29 个港澳台博士生,翁帆是其中之一,全凭自己的本事。 要知道,她考清华博士之前,早就拿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翻译学硕士学位,可不是凭空 “跳级” 的。 读博那阵子,杨振宁先生的传记首发式她都没去,就因为下午有课,这份对学业的认真劲儿,哪儿像混文凭的? 后来她还和杨振宁先生一起编了《曙光集》《晨曦集》这两本书,里面收录了杨先生的重要文章,还有不少珍贵的照片和回忆文字,要是没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对杨先生思想的深刻理解,根本做不了这种专业性极强的编著工作。 现在大学里聘教职人员,博士学位是硬门槛,翁帆有清华的博士文凭,还有实际的学术成果,光这两条就够得上聘用标准,跟 “特殊照顾” 压根不沾边。 再说说清华的聘用规矩有多严。教育部网站上都挂着《清华大学项目研究人员劳动人事管理办法》,里面写得清清楚楚,就算是项目研究人员,也得本科以上学历,还得经过科研部门审核、人事处批准,再由用人单位全面考察业务能力,择优录用。 翁帆要是没达到这些硬标准,就算有人想帮她,也过不了这么多道关。这些年高校招聘越来越透明,就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之前公示拟聘教师,连 “处长之子”“院长门生” 的关系都明明白白写出来,接受全社会监督,最后大家也认可只要程序合规就没问题。 清华作为顶尖高校,规矩只会更严,要是翁帆真的 “搞特殊”,别说公示过不了关,光是校内的学术委员会那关就通不过,哪能安安稳稳当教职人员? 退一步说,就算有对杨振宁先生的纪念意义,那也是锦上添花,绝不是聘用的根本原因。杨先生对清华、对中国的贡献,怎么夸都不过分。 他 1933 年就在清华园里的成志学校读书,后来拿了诺贝尔奖,成为继爱因斯坦、迪拉克之后最顶尖的物理学家之一。 晚年放弃美国国籍回到清华,为了国家的科研方向仗义执言,不管是反对大加速器项目,还是劝阻超大型对撞机,都是顶着压力说真话,就为了让国家的科研经费花在刀刃上。 这样一位把一生都献给科学和祖国的老人,清华想通过某种方式纪念他,再正常不过。但纪念不代表 “开后门”,要是找个没本事的人来凑数,反而辱没了杨先生的名声。 翁帆本身够优秀,又因为和杨先生相伴二十年,最了解他的学术思想和人生追求,由她来参与相关的研究或教学工作,既能传承杨先生的精神,又能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才是对杨先生最好的纪念,怎么能叫 “特殊”? 有人可能还会嘀咕,换成别人是不是就没这机会?这话还真说错了。 现在高校招聘最看重的就是学历和能力,去年有个调查显示,清华教职人员里博士学历占比超过 95%,不是博士连门槛都摸不着。翁帆的博士学位是自己考的,编书的成果是自己做的,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硬通货。 翁帆读博时不张扬、肯下苦功,这是实诚。清华按规矩办事、不搞暗箱操作,这也是实诚;聘用一个有博士学位、有学术成果、还能传承大师精神的人,这更是再合适不过的实诚事。 那些说 “搞特殊” 的,要么是没看清翁帆的真本事,要么是低估了清华的规矩,说到底就是想多了。 清华大学聘用翁帆,既看了她自身的博士学历和学术能力,又兼顾了对杨振宁先生的纪念意义,整个过程合规矩、够透明,压根不存在什么 “特殊照顾”。这样的安排,于情于理于规都站得住脚,绝对是合适的。

0 阅读:0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