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大名鼎鼎的国军高官杜聿明,他的亲弟弟杜聿德,竟是皖北工农红军副总指挥,这对亲兄弟,一个国民党,一个共产党,上了战场上可能就是你死我活。 在陕西米脂县的一个普通书香门第里,兄弟俩从小就面对着国家动荡的局面,长兄杜聿明和弟弟杜聿德,谁知道他们的选择会这么天差地别? 那时候国家乱,军阀混战,学校里新思想流行。杜聿明毕业后南下广州,考上黄埔军校第一期,投身军事。杜聿德在校时接触进步书籍,慢慢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代初,大革命浪潮起来,两人还一起参与,推动地方变革。 杜聿明专注军训,杜聿德开始探索革命路子。兄弟间通信多,交换观点,支持对方追求国家独立。但1927年四一二事变一出,蒋介石清党,革命形势变了,兄弟路子就分开了。杜聿明跟蒋介石,信军事救国,逐步升国民党嫡系将领。 杜聿德坚持共产主义,同年入党,投身地下工作。这分歧不是小事,牵扯到生死存亡。杜聿德先回陕北组织农民抗争,建农民协会,对抗地主高租。陕北军阀井岳秀搜捕进步人士,他被迫逃苏州。 哥哥介绍他进国民党部队学军事,但政见不同,没多久就走人。1928年初,他跟老师魏野畴去安徽太和,进杨虎城第十军搞兵运。建士兵委员会,办干部学校,发展党员。杜聿德负责宣传,深入士兵讲解形势,激发觉悟。 杜聿德在杨虎城部队干得起劲,二月转高桂滋部教导二团,任副营长。利用招兵,吸收党员和进步青年,在阜阳老集、王官集等地行动,一下招上百新兵。各连建党支部,他巡视指导会议,教文化,办训练。士兵学识字,看报纸,射击操练。 三月蒋介石令清党,军营紧张。皖北特委开会,决定起义。杜聿德传达指示,分发武器,准备行动。四月八日起义情报泄,提前发动。九日凌晨,杜聿德率三百五十人渡颍河,攻三里湾,击伤敌团长高建白,杀敌三十多。 但雨大,各路没汇合,攻城失败。与魏野畴商议,分路转农村。他带队突围,与赤卫队在王官集会师。下午开大会,万余人参加,成立皖北苏维埃政府和工农红军,昌绍先总指挥,他副总指挥。通过土地法,打土豪,分粮食,收枪六十多支。 红军扩团,赤卫队近万人。起义军镇压恶霸,革命扩展。四月十一日,国民党四十七军王守义率三千余人围攻。红军防御,打退进攻,但弹尽,杜聿德令本地同志散,外地由他掩护突围。他腿中枪被俘。敌人拷打诱降,他不屈。 四月十三日在阜阳东岳寺附近牺牲,年二十二。新中国成立,追认革命烈士。杜聿明作为国民党高官,一生少提弟弟,避免内心冲突。 他指挥部队,参与抗日,淮海战役被俘,后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