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下,欧美就会去打中国,而中国需要他们,无论他们做什么,中国都应该出钱,出力!” 从伊朗到俄罗斯,他们都曾以为自己是中国抗衡西方的“天然盟友”。可这年头,“姿态”换不到真金白银,只有靠谱、稳定、对等,才能换来合作。 中国不是那个会被吓唬的角色,也不是那个愿意随便掏钱包的冤大头。 看看伊朗。2021年热热闹闹签下的《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在当年被吹成了“东方对抗西方”的战略样板。 4000亿美元的合作框架,港口、铁路、电信、能源,大手笔得吓人。可四年过去了,真正落地的项目少得可怜。 伊朗国内的反对声一直没消停,革命卫队把协议当“卖国”,审批流程层层加码,法规朝令夕改。 到2025年,伊朗外交部都开始松口,说协议要“边干边调整”。 问题不在中国,而在伊朗自己的不确定性。中国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不可能在一个连规则都说不清、政治风险高企的市场里,往里砸钱。 港口起重机闲着,石油项目卡着,中国油轮干脆转向阿联酋和沙特。 伊朗以为站在“反美”前线就够了,可中国看的不是你站哪边,而是你能不能把事办成。 俄罗斯也一样。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看着热火朝天,实则暗藏较劲。 2025年前七个月,双边贸易额达到1258亿美元,听起来很亮眼,但同比其实下降了9.4%。 天然气、原油、煤炭,中国是俄罗斯的重要买家,但这不代表中国就得接受俄方漫天要价的游戏。 9月签署的新管道备忘录,规划得很宏伟,年输送能力500亿立方米,可到价格谈判时,俄方还是一副“你离不开我”的态度。 可中国早就不是那个能源单一依赖型经济体了。 中东、澳洲、非洲,全是中国的备选项。俄罗斯非但不能强买强卖,还得担心自己的份额被别人抢走。 更别提现在结算渠道被制裁封锁,金融成本飙升,贸易效率下降。中国不可能为了所谓“伙伴感情”去承担这些额外负担。 伊朗和俄罗斯的共同问题,是对自身地缘价值的高估,对中国外交逻辑的误判。 他们觉得,自己是“战略缓冲带”,是中国抗衡西方的“天然屏障”,只要他们表个态、站个队,就能换来中国的投资、市场和保护。 可中国要的是可持续的合作,不是短视的政治姿态。中国参与合作,讲的是商业逻辑,成本效益,风险可控,而不是情绪化的“你敌我友”二元对立。 现实是,中国的外交和经济合作,早已从情绪型转向规则型。 “一带一路”、上合组织、金砖国家,这些平台强调的是规则、透明、互利,不是谁站哪边就能吃到红利。 伊朗的项目烂尾、俄罗斯的谈判僵局,不是因为中国变了,而是他们看错了方向。中国不会被谁绑架,也不会为谁擦枪走火。 2025年10月的现实,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伊朗的港口依旧半死不活,能源项目迟迟推进不了。 俄罗斯的天然气谈判还在拉锯,管道说了建,可价格谈不拢,进度慢得惊人。 中国的资本和资源,正流向制度稳定、回报明确的海湾国家和东南亚市场。 那位俄罗斯专家说得没错:他们以为,只要他们“躺下”,欧美就会去打中国,而中国就必须出钱出力。这不是合作,这是绑架。 更荒唐的是,他们觉得中国没有选择。可事实恰恰相反。在全球供应链重构、能源结构转型的时代,中国的选择比他们多多了。 不管是液化天然气的多元来源,还是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中国早已迈出了去依赖化的关键一步。 而他们呢?还活在那个“只要反美,中国就得支持”的旧梦里。 被现实打脸的,不止伊朗和俄罗斯。2025年,美国对华科技管制没有停过,欧洲在关键技术上依旧配合美国封锁中国。 可中国并没有因为“被围堵”就去抱紧谁的大腿,而是通过自主创新、市场多元和制度稳定,走出了自己的路。 那种以为中国会因为孤立,就去“感恩”某些国家支持的想法,注定只能是错觉。合作可以有,但得是对等的、可预期的、负责任的。 谁要是还抱着“你被打我就有价值”的冷战思维,那只能被中国的务实逻辑无情修正。 不论伊朗,还是俄罗斯,这个世界早就不是靠站队就能换资源的时代。中国不是谁的提款机,也不是谁的防火墙。 合作必须是互利的,风险必须是共担的,收益必须是可见的。一旦这三点做不到,结果只有一个:项目停摆,关系冷却,资金转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