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秦惠䇹告诉李政道一个坏消息,她说:“我父母来信了,他们不同意我们相处。”,这一消息令李顿感失落,但随后他说了一句话,令秦不能自已,并决定冲破一切阻碍,她也要与李在一起。 2024 年深秋,苏州吴中东山墓园薄雾未散。 李政道的骨灰嵌入合葬墓,与秦惠䇹相伴。 长子李中清轻声说:“带他回家,一生圆满了。” 这一天,正是李政道的生日。 1948 年芝加哥车站,22 岁的李政道在接人。 人群中,秦惠䇹帮同伴整理围巾的身影闯入眼帘。 阳光洒在她身上,李政道的心猛地一颤。 这位立志 “不成名不恋爱” 的物理高材生,心动了。 他连夜打听讯息,写下第一封求爱信。 为赴秦惠䇹邀请的舞会,他报名舞蹈班。 还节食减肥,对着镜子反复练习舞步。 虽舞会取消,他又策划了西部之旅。 旅途中,他提前备好防晒帽,刻意放慢脚步。 秦惠䇹说想吃上海点心,他便四处寻觅。 后来秦惠䇹患阑尾炎住院,他放下科研陪护。 一个月里端汤读报,让她彻底卸下防备。 1949 年 11 月,秦惠䇹收到父母反对的信。 她家是名门望族,看不上李政道的商人家庭。 李政道握住她的手:“不能与你相守,我宁愿孤独一生。” 这句话,让她决心冲破阻碍。 1950 年 6 月,李政道拿到博士学位后成婚。 次年,他拒绝加州大学的忠诚宣誓,放弃讲师职位。 秦惠䇹立刻放弃硕士深造,全力支持他。 夫妻俩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启新生活。 在普林斯顿,李政道与杨振宁并肩研究。 深夜陷入瓶颈时,秦惠䇹总会端来热茶。 1957 年,两人提出 “宇称不守恒” 理论。 这一突破颠覆物理界认知,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9 岁的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最年轻教授。 秦惠䇹打理家事,整理学术资料,过滤纷扰。 她甚至学基础物理,饭后与他探讨学术。 李政道坦言:“没有她,我难有这般成就。” 1972 年,李政道夫妇应邀回国访问。 看到祖国科研与世界的差距,他满心焦急。 走访高校时,青年学子渴望求知的眼神刺痛了他。 他暗下决心,要为他们搭建通往世界的桥梁。 1979 年,“中美联合招考研究生” 计划启动。 这便是后来影响深远的 CUSPEA 计划。 美国数十所顶尖高校,专为中国学生开放名额。 学费生活费由他筹措,寒门学子得以圆梦。 秦惠䇹成了计划的 “后勤总管”。 每天处理近百封咨询信与求助信,逐一回复。 协调考试、联络高校、整理生活指南,亲力亲为。 每年投寄近千封邮件,她都亲手贴邮票。 有留学生初到美国无住处,她联系华人社团。 有人签证遇阻,她连夜写信给高校说明情况。 那些年,他们的家成了中国留学生的接待站。 经 CUSPEA 计划培养的学子,后来多成科研骨干。 除了育人,李政道的科研脚步从未停歇。 他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屡有突破。 还倡议建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 为国内科研机构引进资源,搭建交流平台。 1996 年 11 月,秦惠䇹因肺癌病逝。 李政道将两人全部积蓄拿出,设立专项基金。 以妻子之名,资助中国本科生参与科研。 启动仪式上,他收到朱镕基总理的亲笔贺信。 回国后,他把贺信放在妻子遗像前。 有人劝他再找伴侣,他摇头:“惠䇹在我心中。” 此后二十八年,他潜心整理学术资料。 仍牵挂着 CUSPEA 学子,时常询问他们的近况。 2024 年 8 月 4 日,98 岁的李政道在睡梦中离世。 半个多世纪前车站的惊鸿一瞥,成了一生牵挂。 他留下的,不仅是诺奖荣耀与科研成果。 更有 CUSPEA 计划的火种,与跨越生死的爱情。 如今,李政道的理论仍在物理界发光。 经他资助的学子,已成为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 苏州墓园的合葬墓前,常有后人驻足。 人们说起他,既敬他的学术贡献,更叹他的深情。 主要信源:(科学网——李政道先生最后一次回国时说,以后不会再回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