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荷兰还没住手,英国又开始蠢蠢欲动,盯上中方在曼彻斯特工厂! 继荷兰9月底动用紧急法律冻结安世半导体总部运营后,英国前保守党领袖伊恩·邓肯·史密斯爵士等人近日公开呼吁,强制中资旗下的安世半导体出售其位于曼彻斯特斯托克特的芯片工厂。 9月底,荷兰政府突然出手,动用了一份鲜为人知的紧急法律,直接给安世半导体(其前身是飞利浦和恩智浦的标准产品部门)的总部运营踩了急刹车,理由是“国家安全风险”。 这个动作相当突然,也相当决绝,让整个半导体行业都感到了寒意。安世半导体并非无名之辈,它在汽车芯片和分立器件领域是全球的重要玩家,而它的母公司是中国闻泰科技。 荷兰的这一举动,被外界普遍解读为在关键科技领域“去风险化”的又一记重拳。可谁也没想到,这股风潮会这么快就吹到英国,而且目标直指一个已经运营多年、且业绩不俗的实体。 曼彻斯特的这座工厂,在英国半导体产业版图里算是个老字号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见证了英国半导体产业的兴衰。它几经易手,从英国政府所有,到飞利浦,再到恩智浦,最终在2021年被安世半导体收购。当时这笔交易经过了英国政府的审查,并且获得了批准。 安世半导体接手后,非但没有像某些人担心的那样掏空资产,反而承诺了数千万英镑的投资,用于升级设备和技术,保障了数百个工作岗位。去年1.92亿英镑的营收,也证明了它的市场活力。 可现在,这些似乎都不重要了。在伊恩·邓肯·史密斯等人看来,这家工厂生产的产品虽然可能不是最顶尖的芯片,但它作为英国供应链的一部分,其控制权绝不能落在中国资本手中。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越来越清晰的逻辑链条:国家安全的概念正在被无限扩大。过去,国家安全可能指的是军事机密或尖端武器技术。 但现在,这个概念已经延伸到了经济、科技、甚至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一座生产成熟制程芯片的工厂,因为它可能被用于汽车、工业设备甚至某些军事装备,就被贴上了“潜在风险”的标签。这种逻辑的延伸,让任何与中方有关的科技投资都变得异常敏感。安世半导体的困境就在于,无论它如何承诺投资、保障就业、遵守当地法律,它的“出身”似乎成了一个原罪,怎么也洗不掉。 英国政府现在恐怕是骑虎难下。一方面,来自美国和国内鹰派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求他们在对华科技脱钩上采取更坚决的行动。如果对曼彻斯特工厂的问题置之不理,可能会被批评为“软弱”。但另一方面,英国经济正面临增长乏力的困境,急需外来投资来提振。 如果真的强行出售一家运营良好、持续贡献税收和就业的企业,那将向全球投资者传递一个极其糟糕的信号:在英国,政治风险可以随时凌驾于商业契约之上。这可能会吓跑未来的投资者,尤其是那些来自中国的资本。这其中的利弊权衡,恐怕让伦敦的决策者们头疼不已。 更值得玩味的是,如果安世半导体真的被迫出售,谁会是下一个接盘侠?英国本土还有没有能力独立运营这样规模的半导体工厂?答案是令人怀疑的。欧洲的芯片巨头,比如德国的英飞凌或荷兰的恩智浦,会不会有兴趣?即便有,他们也需要权衡政治风险和商业回报。 这就像一个连环套,一旦开始,就很难轻易停下。今天可以因为“国家安全”的理由要求中资出售,明天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针对其他国家的企业? 这场围绕芯片工厂的博弈,早已超出了单纯的商业范畴,它更像是一场地缘政治的缩影。科技和资本,在和平年代是推动全球化的引擎,但在大国竞争的背景下,却成了互相制衡的武器。 曼彻斯特工厂的命运,此刻正悬在半空中,它既是一家企业的资产,也成了检验英国外交政策和经济智慧的试金石。那么,问题来了,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到底该如何界定“国家安全”的边界? 这种以出身论英雄的投资审查,最终会保护了国家,还是会孤立了自己?这恐怕是每个身处其中的国家,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摇了一夜床
挺好的 全面脱钩 禁止在中国的一切资金包括欧洲投资的技术产品流入欧洲。
用户17xxx78
军事拿英国开刀,第一够份量。二,很多国家支持,如阿根廷。三,英国军舰来台海时最好击沉!可以给世界霸权最好的打击!